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
我市多措并举确保教育公平
本报讯(记者樊婷婷)新学期开学以来,我市教育部门继续按照“协调、均衡、优质、高效”的发展策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多措并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少年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公平。
进一步完善经费筹措机制,城乡经费投入趋于平衡。我市在全市教职工人员经费由财政综合预算全额保障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农村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由市财政全额安排,全市城乡学校公用经费实行同等标准并由市财政全额保障。据悉,2006年全市安排教育事业费75409万元,农村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由原来的360-380元提高到了600元左右,农村初中则由500元提高到了800元左右,城乡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趋于平衡。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整体提升城乡师资水平。在全面实施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和人事代理制的基础上,教育局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培训、聘任、使用和管理,实行了聘任制、任期制、轮岗制、离任审计制和任期目标评价制。每年定期开展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分批选送优秀校长和教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同时通过城乡交流推进,有力促进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同时,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城乡学校教师对口交流任教”工作,城乡结对学校每学年均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结对交流任教,促进了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新教师分配过程中,坚持先下乡再进城的原则,切实提高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
实施“联校行动计划”和“万校标准化工程”,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在今年年初的全市教育骨干工作会议上,我市教育部门提出,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联校行动计划”,着力加快村完小等薄弱学校发展。具体做法是:以城区某一优质学校为骨干,集聚3-5所农村学校,建立学校统一管理机制,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万校标准化”工程进度的加快,则加大了对农村破旧校舍的改造和学校设备的更新力度,实现设备保障经费向农村学校和职业学校倾斜,确保村完小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不少于100万元。
实施“阳光招生”和“资助工程”,促进教育公平。高中招生采用“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方式,坚持政策信息公开、录取人员名单公开。择校生招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严格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切实规范城区学校,特别是实验小学、稠州中学等热门中小学校的招生行为,严格按制度,按规章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收学生。
进一步完善教育援助制度。在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妥善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以鼓励国有民营和民工子弟学校安全规范办学,把接收流动少年儿童入学与学校考核、教职工奖金以及教师编制等相挂钩。同时,把外来少年儿童纳入本地义务教育范畴,促进公办学校在班额不超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