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外向型企业,浙江贝克曼服饰有限公司不断尝试与探索企业转型之路,逐渐将汇改带来的影响抹去,实现自身的蜕变。该企业6年来的“汇战”称得上是好莱坞大片。
惊悚片:“转身”遭遇“汇率战”
尽管汇改已实施6年,从最初的震惊变为习以为常,但“贝克曼”副总经理龚新翼仍对2005年7月21日这一天记忆犹新。
“那天人民币一下升值了2%。尽管此前已有升值预期,但没有想到升幅会如此之大。”龚新翼用“惊悚”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当时部分外贸业务的利润也只有5%左右,人民币突然大幅升值,有些订单可能会做成亏本买卖。他说,当年4月,他们接了西班牙客户的一份订单,货值120万元人民币,到当年6月份交货时,因汇率变动而损失3万元左右。
从这一天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形成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此前,做外贸生意根本不需要考虑汇率问题,产品出口报价基本不变,一年定好一个价就可以与所有外商洽谈。
当时贝克曼的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等地,且都是低档产品,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从2004年开始,贝克曼逐步开拓欧美市场,寻找优质客户,力争做国际大品牌的供应商,但还没有“转身”就面临汇率风险,便急着应对汇率变化。
动作片:“拳脚相加”显露真功夫
“8”、“7”、“6”……人民币汇率在3年内连续突破数道关口,从2008年4月开始进入“6”时代。
开始时,贝克曼采用最直接办法,就是和客户商量提高产品价格,但大部分客户不愿接受。人民币升值逐渐成为常态后,企业意识到光靠提价已经做不出什么文章,还需要另找“良方”。
人民币升值之后,中低档产品失去竞争力,是否可走中高端路线?贝克曼把市场重点从俄罗斯转移到欧美地区,与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合作,从原来的贴牌生产转向设计、生产一条龙,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从客户角度去研发产品,适应欧美市场的需求。
就在贝克曼选择主动进攻,以为快“逃”过“升值袭击”时,一场发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又开始席卷全球,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外贸再次陷入困境。此时,贝克曼继续与各种不利因素过招,整合供应链,寻找更合适的供应商,添置新设备,缩短交货期……走上中高端路线,越过了汇率的泥潭与金融风暴,展开了精彩的一幕。
励志片:“亮剑精神”激发斗志
“有了设计和生产的能力就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面对汇率问题,我们一般都可以和客户协商。对于老客户,我们一开始便将汇率风险写入合作协议,即使人民币升值,客商也能接受企业在原有利润基础上的重新报价,只要双方都有利润空间,订单就能谈成。对于新客户,我们现在基本上都以人民币结算。”龚新翼说,在所有应对汇率的“武器”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是最有效的。以前,贝克曼出口一件衬衫只有2美元左右,现在一般都在8至10美元,主要指向中高端市场,价格提了好几倍,客户还能够接受,企业利润因此提高了。
人民币还有升值预期,将继续对出口产生影响,但贝克曼已显得更为主动。由于贝克曼有一定的技术及品牌优势,因此在与客户商谈签约时,就已将汇率锁定。如果汇率上升,产品价格也相应上涨。该企业也开始通过银行做远期结汇,锁定汇率,减少风险。目前,汇率已不是影响企业利润的最重要因素,而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则排在了汇率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