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开锁匠楼江兴带着身份证、营业执照等资料,专程来到市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办公室,为自己的开锁服务进行备案登记。“从9月初开始,我们对开锁、修锁、配锁从业人员作了进一步规范,除了备案,还要发放统一的服务证,填写统一的服务凭据。”市技防协会会长傅肃光说。
给行业“上锁”:备案需要采集指纹和DNA
“开锁的经营单位为数不少,人员流动性大,不易管理。”傅肃光告诉记者,大概估算,目前义乌从事开锁、配钥匙、锁具修理的经营户已超过400家,大部分是流动商贩。
由于行业不规范,不少开锁匠的名片上都以“开锁王”自居,还有“某某公安指定单位”等,但很多都是无照经营,“黑开锁”、“游击队”,有正式营业执照和到公安部门备案的经营户仅有几十家,安全隐患很大。
市技防协会办公室的傅天金介绍,协会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从规范管理、加强自律着手,配合主管部门,做好行业自我约束。楼江兴从事开锁业已有14年,主要在市场内经营开锁店,他是最早一批备案的从业人员。“给别人开锁是个良心活,必须守规矩。”他告诉记者,每次上门开锁,他都要带着相关证件,“但实际上,要求看我们资格证的市民少之又少。”
“这次备案登记比以前会更严格、缜密,对备案的开锁人员,协会将发放统一的服务证。”傅肃光说,主管部门已指定一家派出所,专门负责采集从业人员指纹和DNA,并建档保存,作为查询的相关证据。此后,合法的开锁人员都将做到“统一备案、统一培训、统一证件、统一标识”,而对于无证经营和未备案的从业人员,相关行政机关将依法从严查处。
为各自“负责”:开锁需要双方互验身份
对于持证上岗,不少开锁业经营户也是拍手叫好。开锁经营户龚向红认为:“营业执照不可能天天挂在身上,持证后对我们出门工作非常有利,还可以约束自己,对那些有不良企图的开锁人员也是种压力。”
然而,日常生活中一些市民为贪便宜或图方便,随便找一家店就让其帮忙开锁,极易发生入室盗窃事件。而部分开锁人员在事先不确认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贸然开锁,结果成全了窃贼。对此,协会与开锁人员将签订治安责任书,要求开锁作业时双方必须互验身份。
责任书规定,在承接业务时,开锁人员必须主动出示服务证件,同时要求被开锁人提供身份证或有效物品及凭证;确实紧急又无法提供凭证的,要求被开锁人说出家庭室内特征,并在开锁后提供原配钥匙或出具房产证(租住房屋的,出具房屋租赁合同)等有效证明,否则要报公安机关;开锁作业完成后,双方需如实填写服务凭据等。
“规范开锁业管理除了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离不开市民的配合。”傅肃光提醒,获知信息后,一方面希望开锁从业人员主动及时来协会备案,另一方面,市民需要开锁服务,必须让开锁人员出示服务证,或者拨打110、114求助,通过这种方式指派的锁匠都是有备案登记的,市民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