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22.6元一斤的御食园散装糖葫芦,直线降至11.3元;节前还标价72元一斤的亿佳利盐焗腰果,节后只需36元就可以买到……正月初十刚过,各大超市、商场的年货就打起“沸沸扬扬”的价格战。其中,一些品牌的散装零食、米、面、油等出现大幅度价格下滑,诸如果脯、烤鸭等北京特产以及酒类产品包装礼盒则集体“跳水”,平均降幅均达到五成左右。
一群打工的农民工在笔者家的楼下住了好几年,在过节前及过节当中笔者从来没有见过那些农民工买带时令性(比如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绿豆糕等)的食品吃,而一旦当节日过完个把星期时,那些农民工则会买回大量快要过期的时令性食品津津有味的吃着,有的人还就着那些快要过期的食品下酒。既然是时令性的食品,农民工当然知道是吃新鲜的口感好。而农民工吃那些快要过期的时令性的食品,是他们知道过节前及过节中那些时令性食品的价钱高,吃起来不划算,而一旦时节一过,时令性的食品自然而然的要降价,因此等节一过完,那些农民工便会买时令食品尝尝“鲜”。当然,节后尝“鲜”的群体永远不止那些农民工,还有那些生活贫困的农民及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居民,再就是一些年龄大一些的善于理财的老人。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但先富起来的人毕竟只有那么一部分,能够在过节时买时令食品尤其是高档豪华包装的时令性食品吃的人并不多,在节后买时令性食品尝“鲜”的人还是占多数。作为生产厂家在生产前肯定做过了市场调查,节前节后的时令性食品的出售价格的不同,肯定是一些生产厂家经过调查市场后才做出的决定。而不论时令食品是在节前高价出售,还过完节后就降价,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食品既要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样要达到让消费者吃后还想吃的目的,也就是说,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食品就是要消费者吃掉。也只有当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时令食品全部被消费者吃掉了,生产厂家才能赚个盆满钵溢。这个道理谁都懂。但一些生产厂家为何要将节前的食品定高价呢?究其原因,是一些生产厂家都了解一部分消费者买时令食品不是用来吃而是用来送礼的。
众所周知,我国民间自古至今都有过节送礼的习俗,尤其是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期间送礼的人更多。一些生产厂家都会赶在这几个节日之前生产出时令食品,并高价出售,意图在节日期间赚一桶金。而不论是节前节中人们送礼品也好,还是收礼品的人转手将礼品送出去也罢,而作为礼品送出的时令食品最终要被人们吃掉而不是烂掉,若生产厂家只盯住那些送礼的一部分消费者的口袋,尽是生产一些豪华包装的高价时令食品来满足那一部分人的需求,而忽略大部分人也想尝鲜的愿望,时令食品的销售市场有可能会因此受阻,时令食品节后半价甚至是更低价出售就能说明这一问题,生产厂家想赚时令食品钱的愿望永远达不到。但若生产厂家在节前节中降低时令食品的销售价额,一直将销售价额降到普通消费者都能接受的程度,时令食品的销售量便会很大,时令食品节前节后的销售价格也就不会出现悬殊如此巨大的问题,时令食品也不会出现过剩的现象。虽然生产厂家不能从降低售价后的时令食品上赚取更多的钱,但绝对能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这应该也是生产厂家同样也希望达到的目的。
虽然我国的民间有节前节中送礼的习俗,但习俗毕竟是人兴起来的。一旦消费者熟知了生产时令食品的厂家都有过完节后要急着甩买食品的心理,所有人过节前及过节中都不送礼了,而是等到时令食品降价后的节后再送,生产厂家想赚时令食品钱的愿望将会成为泡影。而虽然节后送礼的现象很少,但一旦人们的消费观改变了,节后买时令食品吃的可能性为时不晚了,毕竟习俗是人们兴起来的不是?笔者之所以提出节后送礼的话题,只是想提醒生产厂家一句,让生产厂家降低节前时令食品的售价,一直降到能满足所有消费者都买的起吃的起的程度。不知笔者的这个建议能让生产时令食品的厂家接受否?
( 来自 金融界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