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头一天,您全身上下穿的是一身儿新吗?”把这个问题抛给身边的10个人,恐怕没有一个人会说“是”。原因很简单,买件新衣服已经成了平日消费的家常便饭。不知不觉中,过年的老讲究,就这样被我们抛弃了一项。
昨天是正月十六,老理儿中是“游百宾”(亦称游百病)的日子。这天外出转悠,可保全年百病消除。可昨天有几个人为这个老理儿春游呢?春游原本是清明节的一项活动,在清明前后,人们以踏青、插柳、放风筝等方式,来观赏春色。但现在呢?您参加单位组织的员工春游活动已经是很久远的记忆了吧
传统意义上的春游逐步从全民的活动中消失,是有原因的。第一,双休日、黄金周和带薪年假,把人们的出游时间段拉长,变得更加自如。其次,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已经成为了明码标价的纯商品,任何人都可以消费。而在十年前,旅游还像是单位分的房子一般,属于福利项目。还有一点,组织一次京郊春游的报价,无非只有几十元,最多不过百元左右,旅行社们显然不愿意费力不讨好。
所以说,在普通大众“无人喝彩”的事实面前,“春游”最终逐步只成为学生们的专利。而内容也开始与十年前的大不相同。不仅仅是到香山、北海登山划船,更多学校开始带孩子们参加拓展训练或者野外生存。春游,开始成为课外学习的一种方式。有意思的是,春游风俗最早的典籍记载于春秋时期,《论语》就记载了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到郊外踏青春游之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这种意义上说,春游正在回归于传统,回归于老师传授给学生们的“理想”和“幸福感”。
张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