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区域统筹和科学配置。2001年起,义乌就建立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和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统筹功能,统筹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经费、师资、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在这一制度下,全市中小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得到了相对均衡的政府公共保障。2006年至201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年增幅均达15%以上。同时,义乌市加快城乡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目前,全市已有69所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校园标准,占初中、小学学校数的81.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省市示范学校学生覆盖率达83.8%。
创新城乡一体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区域教育联动和谐发展。为实现城乡一体,促进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义乌市采取了多面措施。如实行教育骨干资源支教任职制度,先后选拔了52位城区学校骨干到农村山区学校担任校长;推行校际组团、集团发展模式,组建了由城区16所优质学校与农村41所学校结成的16个教育共同体,让城郊和农村学校牵着“巨人”的手,使一批昔日的薄弱学校快速成长为品牌学校。
坚持文化引领内涵提升,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乌市致力于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努力“办好每所学校”。深入推进国家级课程改革示范区实验工作,深化“高效课堂规范年”、“创新年”活动,探索富有义乌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面加强德育、体育和美育,广泛推开“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开展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推动学校寻找亮点、培育特色,自主管理、个性发展,倡导学校“一校一品、群体创优”,现有省级以上体育艺术特色学校30余所,市级以上各类特色学校100余所。
完善普惠公益教育体系,保障各类群体公平教育权益。义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国际性城市,保障100多万外来建设者共浴政府公共教育阳光是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共享蓝天”计划,发挥政府主导优势,把外来建设者子女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范畴和市政府实事项目,将公办中小学接收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的经费列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定期修编教育布局规划,拓展教育资源,每年承诺新增外来建设者学位3000个。近年政府新建24所中小学,主要接纳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目前,全市学校接纳外来建设者子女5.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