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住了5个月,医护人员对老人很照顾。 |
![]() 换上干净衣服,老人回到了佛堂敬老院自己的房间。 |
8月9日上午,义乌李女士致电本报《浙中城事》热线0579-89111111:我是义乌市中心医院的清洁工,在我们医院,有个老人,83岁了,无儿无女,3月份被车撞了送到医院来的。本来,在医院住了个把月,伤已经好了,但他却无处可去。他本来是住在老家的敬老院的,我们送过去,敬老院拒收;打他所在村的村主任电话,对方也不理。
就这样,他在医院住了快5个月了,平时都是我们在帮忙照顾。
我看他挺可怜的,才给你们打电话。谁都有老的时候,这样的老人,究竟该谁来管呢?
老人医院一躺近5个月,欠下17000元费用
前天下午,记者在义乌中心医院骨科住院病部见到了这位“赖”在医院的老人。
老人很瘦,蜷缩在病床上,听到有人接近,偶尔也会胡乱说几句话,但很难听清楚他在说什么。
“本来4月12日就应该出院了,但没人来接,整个住院期间都没人来看过。”李慧明是医院的清洁工,据她介绍,老人是今年3月13日送来医院的,因为岁数大了,走在马路中间,被车撞了,多处骨折。
记者了解到,老人名叫陈五奶,83岁,义乌市佛堂镇倍磊三村人。老人没结过婚,无儿无女,而且有点老年痴呆,大小便都不能自理。
在住院之前,老人一直住在佛堂敬老院。那天老人独自出走,遇到了车祸。
开车的是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态度很好,说该给的钱一定会给,住院时也垫付了部分医疗费。
谁都有老的时候,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很照顾老人,尤其是李慧明和汪红旗两位清洁工。老人的一日三餐都是两人在喂,大小便失禁,也都是她们帮忙清理。
老人一躺就是近5个月,记者从院方了解到,已经拖欠了17000多元的治疗费用。
本可以出院了,敬老院和村里都不愿接手
“别的还好,他晚上太闹腾了,其他病人有意见。”李慧明说,老人有时很不安分,脾气和生活习惯像小孩子一样,白天睡得多,一到晚上就来了精神,又是摇病床的护栏,又是大声喊叫。
迫于其他病人的压力,又加上病床紧张,医院只得把老人安排到门口的加床上。
老人身体已经达到了出院的标准,这么住下去也不是办法,李慧明和几位热心的医院工作人员开始张罗老人“回家”。
知道老人之前住在佛堂敬老院,李慧明自己花钱雇车送老人回去,“敬老院的人却说,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不接收。”
后来,有个和老人同村的病人来医院看病,认出了老人。通过这位病人,李慧明拿到了倍磊三村村主任的电话。
“本来以为村里人应该会管的,哪知道白高兴了。”李慧明说,她联系了好多次,但是村长一直不理她,后来就直接挂电话了。
老人的“回家”之路,为啥这么难
为什么老人的“回家”之路这么难?记者找到各方当事人,且看看他们的说法:
肇事司机王革新:事情发生在3月11日傍晚6点半,我从金华回义乌,老人当时走在设有隔离护栏的机动车道内,我发现后及时刹车,但已经来不及了。虽然经过交警认定,我们各负一半责任,但送他去医院后,我还是预交了15000元。剩下的钱,我一定会结掉的,但老人之后怎么安排,我也多次联系了倍磊三村的村干部和佛堂敬老院,但是他们都拖着。
倍磊三村村委会陈主任:陈五奶的确是我们村村民,他有一个哥哥,去世了,有个姐姐远嫁了,这边没有亲人。因为条件差,娶不上老婆,所以也无儿无女。他60多岁的时候,就到佛堂敬老院去住了。我们还是希望敬老院能够接收他,平时我们也会去看望的。
佛堂敬老院工作人员:这个老人已经跑出去好几次了,不太好管。今年4月中旬,医院确实把老人送回来过,但当时他还插着管子,生活也不能自理,病情不稳定,我们认为还是送回医院继续治疗比较好。之后,医院再没联系我们,我们还以为还在继续治疗。
佛堂镇民政办吴姓工作人员:如果医院确定可以出院,要分情况处理。如果生活能基本自理,那我们一定让敬老院接收;如果还需要继续康复治疗,我们就要找一家康复机构,让他身体完全好起来。
最新进展
老人总算“回家”了
本报记者介入采访后,昨天,迫于压力,司机王革新、倍磊三村村委会、佛堂敬老院和佛堂镇民政办相关人员坐到一起,开了一个上午的会。
直到昨天中午,大家就老人的问题达成了一个“协议”:肇事司机王革新拿出1万元钱,用于老人的后期护理;进行伤残鉴定,然后由法院来认定事故责任以及后续赔偿;医疗费用由肇事司机和倍磊三村共同承担。
最重要的一点是,敬老院答应重新接收老人。
昨天中午,老人被送回到了敬老院。换上干净衣服后,他看上去精神多了,记者问他认识不认识这个地方,老人连说几句:“认得的,认得的。”
延伸报道
敬老院也有本难念的经
在义乌,共有13家敬老院,供养了800多名像陈五奶这样的五保老人。
“像陈五奶这样的老人,我们村共有5人。”倍磊三村村委会的陈主任说,包括陈五奶在内,3名老人住在敬老院。另外2名也是无儿无女的,但还没到60岁,以后也要到敬老院去,“年轻时,他们还能自己照顾自己,但年纪大了,活也干不了了,只能送去敬老院。”
记者了解到,佛堂敬老院共有54位住户,除了1个孤儿外,其他的都是“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人赡养。
“最大年纪的,已经90多岁了,我们敬老院能做的,也只是管吃管住,其他的服务,很有限。”佛堂镇民政办吴姓工作人员说,除了院长外,敬老院只有4名护工,“本来有6个的,但因为待遇低、工作时间长、老人难沟通等原因,有两个不愿意干了,也难再招到新的。”
“老人间经常起口角,还常常跑出去,真的很难看管。”他感叹说,敬老院最好能配备相医疗和心理辅导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