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文章《邮币卡市场悄然回暖》中有这样一段话:“更有可能成为市场黑马的是长期被称为‘垃圾票’的编年票。
自1992年亮相之后,以年号后缀JT的编年票,其发行模式,已经与后期的JT系列几无差异。编年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体系庞大——即套数多、打折扣历史长、面值设置过于高、设计水平退化、枚数设置迁就于整年的创收而非实际寄递需要。编年票发行泛滥,打折销售情况严重,其总体表现非常糟糕,至今依然有超过半数的品种在市场上低于面值交易。经国家历次销毁,其数量目前已经大幅减少,在此次行情中,最有可能体现价值和获取利润的板块也许就是编年邮票了。在市场走好之际,编年票价格回升到面值附近并不困难。
就目前看,一些价格偏低的编年套票即使回归面值,其投资收益也已经不小了,而现在已经在市场上高于面值的强势编年票,会凸显强势品种的风范,投资收益不可低估。”足可见编年票的投资价值有多大了,建议多加关注和留意。总的来看,03年以前被销毁的票,都具有上升的潜力。相比之下,97年前的潜力更大,将会吸引更多的眼球。
1、编年票发行的基本情况
1992年发行20套、2枚小型张;1993年发行17套、3枚小型张;1994年发行21套、6枚小(全)型张;1995年发行27套、4枚小型(全)张:1996年发行31套、4枚小型张;1997年发行24套、5枚小型(全)张;1998年发行29套、4枚小型(全)张;1999年发行20套、4枚小型张;2000年发行25套、7枚小型(全)张;2001年发行28套、7枚小型(全)张;2002年发行27套、7枚小型(全)张。
从以上的发行基本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邮政发行邮票,越来越多为了商业目的,即增加套枚数,增加面值,迎合市场的炒作。在1997年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分离后,中国邮政为了把财务报表做的尽量好看,大量发行高面值邮票,有时候甚至不惜利用发行邮票来凑数,典型的如2001年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在《邮票选题的若干规定》对发行小型(全)张进行约束后,中国邮政又把眼光盯上没受发行约束的版式二的小版张和小本票,这些都使得邮票盘子越来越大,集邮者集不胜集,投资者退避三舍。其间除了1991年邮票大潮,1992年的编年票短暂不打折扣;1997年另一次邮票大潮,编年票短暂不打折扣外,编年票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集邮文革,打折扣的种类、深度、恶劣的社会影响,无出其右者。
2.编年票的分期:20分票时期、50分票时期、80分票时期、120分票时期
编年票发行已进入16年头,这16年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史变迁最激烈的时期,为了直观反映邮资的变迁,我们把编年票平信邮资水平的变化,暂作分期分析的起始点。20分票时期:起于1992年1月5日发行的第二轮猴票,终于1996-31的香港经济建设(T);50分票时期:起于1997年1月5日发行的第二轮牛票,终于1999-2的汉画像石;80分票时期:起于1999-3的中国陶瓷一钧窑瓷器,终于2006年11月15日;120分票时期:起于200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