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义乌的困境
国务院日前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据悉,《方案》明确了义乌试点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基本形成新型贸易体制框架。此外,《方案》提出了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等9方面的试点主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等六方面的保障措施。
数据显示,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2010年在义乌入境的外国人达40万人次,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00万人次,拥有入境外商和国际空运出口货物年均增长30%的强劲市场需求。
不过近年来,义乌的发展仍然遇到了瓶颈。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义乌目前发展遇到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体制方面。首先,在行政资源方面遇到了很多问题。目前义乌在行政方面遇到的诸多的审批权限,如在用地指标、海关、航空口岸、工商、税务等方面,义乌的县级市行政规划目前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管理需求。其次,县级市行政规划也限制了和周边城市的互动,在市场的联通、拓展布局、商业发展等方面都无法达到要求。
国际港:义乌的未来
很显然,《方案》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无疑有利于当地商业环境的国际化发展。未来国际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将令义乌在政策上获得税收、海关、商检、报关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当地商户的业务发展和贸易环境的提升。”上海某基金公司研究部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义乌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义乌的不少企业主表示:“义乌作为‘试点’,能在国际经贸、人员往来等方面得到更多特殊、优惠的政策。尤其是通关、商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义乌得到了更大的涉外管理权限,可以推进保税仓库、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的建设。这样,义乌就能更好地发挥促进国内企业国际化、推进我国对外经贸往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并推动其进口贸易、转口贸易的发展,成为国际商品、服务进入国内市场的商港——‘义乌港’。”
据3月10日《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