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农业违法行为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本报讯(记者陈建权 特约记者季国强)我市农业部门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以“绿剑执法行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去年一年,通过开展农资打假,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有效地打击了农业违法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
农资打假,舆论先行。为营造良好的农资经营环境,市农业部门加大了对农资打假的宣传力度,采用技术咨询、张贴标语、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农资经营单位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并动员广大农户对经营违法农资等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形成强势氛围,规范商家农资经营行为。据统计,去年,通过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累计印发普法宣传资料1.8万份,开展专题科技普法下乡9次,接受法律咨询服务3342人次,培训农药、种子、农产品等生产经营人员700多人次。
在农业执法行动过程中,市农业部门切实加强与工商、公安、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围绕粮、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品种,开展联合执法,突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先后组织开展了春秋季“绿剑”执法、“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兽药抽检专项检查、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农药质量专项检查等六项专项整治活动。去年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8240多人次,检查农药、种子、化肥、兽药、动物产品等经营单位、动物饲养单位和拖拉机5873家(台)次;立案查处各类农业违法案件58起,罚没款达25.4万元,涉案金额达100余万元;处理举报投诉及信访案件22起;办理行政许可证件232件;签发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检疫证书4957车次14376吨。
为进一步加大对农资违法行为的源头防控,市农业部门积极创新监管方式,会同工商、供销社等有关部门,着手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督促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优质服务制度和产品进出检验制度、“两帐两票”和“一书一卡”制度。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义乌市农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配置了电子触摸屏及时向公众发布农资信用信息、监管信息等,有效规范了农资生产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