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传统产业的日子有些难过,听到国务院正式批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消息后,翁荣弟很是开心。“目前我们的内外市场比例是4:6,明年计划调整为1:1,经济新特区成立后,外贸的下一个春天或将来临。”
我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义乌,又是义乌!凭什么是义乌?义乌这一新身份将对杭州产生怎样的辐射作用?
昨天,本报财经记者第一时间抵达义乌,并进行多方采访,为读者解析这些疑问。
五大主要因素决定义乌试点获批
为了这个试点方案,义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义乌市委办政策研究室主任施文臻就是工作组成员之一,也是《方案》的全程参与者。
“一度依赖出口并靠价格取胜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运行模式正在丧失其竞争优势,义乌小商品市场迫切需要转型。”施文臻说。但是,为什么义乌能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呢?施文臻认为主要有五个原因。
1.处于国际市场前沿,适合试点。去年,义乌实现全市生产总值614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小商品出口。目前,小商品出口遇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数量品类多、单个价值不高、进口商品难、清关不畅等,市场呼唤创新体制,扩大出口。
2.义乌资金便利化,这是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目前,义乌可以为境内外个人提供美元、欧元、日元、港币、英镑等15种自由兑换货币的兑换服务,个别网点还能够24小时营业,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兑换公司,这已完全达到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了。
3.产业基础好,小商品制造产业链成熟。据了解,义乌小商品城市场拥有50多个行业、20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副食品、纺织品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4.配套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急切需要扩大配套和推进改革。义乌的行政级别不过是县级市,按县级市标准配备的海关、出口检验检疫力量难实现商品在义乌的快速通关。此外,涉外权利制约出口。目前,义乌有1.3万常住外国人口,居全省前列,主要来自中东和拉美地区。虽“老外”多,但却缺乏涉外权,制约着城市国际化和出口的发展。
5.来自“无形”市场的倒逼。阿里巴巴和谷歌先后进驻义乌,并不断加大在义乌的市场开发力度。目前,义乌已有3万多家小商品生产商参与了这块市场,去年有形市场的交易额是621亿元,电子商务这块紧随其后,达到了500亿元,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这种倒逼机制迫使义乌小商品市场要加紧改革。
辐射长三角,杭州和义乌共享机遇
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我国第十个经济新特区,这让杭商也喜出望外,杭州春华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虞春华就是其中一位。
虞春华是杭州中国丝绸城的第一批商户,主要经营流行的印花面料、纱洗面料和围巾。几年摸爬滚打下来,他的“春华”商标也越来越响亮了。“我们在义乌也开有‘外贸口子’,这样一来,企业发展就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虞春华说。
目前,在义乌的杭州丝绸商家有20多家,主要经营围巾,“由于品种单一,所以,也有不少国际买家直接到杭州采购。”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副主任皇甫伟成说。
在此之前,皇甫伟成曾与义乌小商品城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波成商谈过几次,双方都希望在小商品城划出一块丝绸专区,由于资源(场地)有限,这事一直搁着。
“这回,义乌得到这么大力度的扶持,小商品市场的基础设施还会跟进,最好能扩建,那我们就有机会拿到丝绸专区了,那时候,杭州的丝绸就能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往全球各地了,值得期待。”皇甫伟成信心十足地说。
对于长三角的辐射作用,恰恰印证了省发改委的看法:试点方案支持义乌建设长江三角洲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义乌市纳入国家交通总体战略通盘考虑。
“支持义乌市依托交通和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区域内物流成本,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重要港口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提供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实物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分析人士认为。
(据2011年3月11日《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