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泉
这两天的上海,成了爱车人的盛大嘉年华。2011上海国际车展由于跻身全球顶级车展而万众瞩目,展馆每天人潮汹涌,场面火爆。过去数年中国车市的突飞猛进,让全球汽车巨头们无一不铆足了劲要来比试一下,而汽车厂商争相把高端新款车拿到上海车展首发,也是中国车市巨大利润贡献率对汽车巨头们影响的侧面反映。
明天,4月26日刚好是世界知识产权日,笔者因此想在此谈谈中国汽车业的知识产权竞争力问题。
中国汽车业多年的合资实践证明,以市场换技术行不通,市场给出去了,技术和管理却没有换回来。中国车企要在竞争中胜出,不能没有核心的知识产权竞争力。但目前在中国车市中,中国本土企业还仍以低端产品为主,对利润高的高端产品占有率低,缺乏话语权。近年来,像上汽收购荣威,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通过收购改变品牌低端形象的探索,的确正在拓展中国高端汽车的商机,但这种收购的品牌一方面在市场上频频受血统是否纯正的质疑,另外一方面在内部又带来整合与消化的烦恼,是否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走向高端的捷径,还需要时间检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知识产权法律的原理,那就是保护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市场以其自发的选择实现这一原理,说明知识产权制度是人类活动的客观规律使然。能真正看到和看懂这一点,才能使得企业和地方政府真正重视创新和知识产权。
虽然中国前几年车市极度繁荣,然而,中国车市眼下的赚钱效应,并不能掩盖本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产品和服务水平仍需提高的现实。如果沉溺于已有的成绩,那中国汽车产业未来是十分危险的。从国内外车展来看,几乎或多或少都常常伴有国内外汽车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争议,其中,数年前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在车展上发现长城汽车侵犯其知识产权,双方分别在意大利和中国的石家庄市分别诉讼,并且各自利用自己的法律主场优势打赢了官司,使得这场知识产权之争战成了平局,至今尘埃还没有完全落定。这个案例,笔者以为就是中国企业作为新兴市场的后起之秀与市场上的传统强者竞争和博弈的典型。
化石能源终归有用尽的一天,在高油价时代,环保压力催生新能源汽车机遇与挑战。从历史来看,只有革命性的产品才能彻底撼动既有的利益格局。汽车淘汰马车是如此,将来新能源汽车淘汰化石能源车大概也不例外。
中国新能源汽车翘楚比亚迪之所以吸引“股神”沃伦·巴菲特的眼光,当然有股神对汽车产业的大趋势判断。然而,对企业来说,既要把握好机遇,也要控制好步伐,千万不能躺在既有利益上睡大觉,坐失良机,但也不能步伐太快,先锋没做好,反成了新能源汽车真正商业化成功之前的先烈。如何拿捏得度,至关重要的就是做好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知识产权布局。
在化石能源汽车时代,由于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合资,外方往往把知识产权都控制在母公司,设下种种机关不让合资企业染指,致使多年来中国合资车企在知识产权领域建树有限。民营企业更是白手起家,虽然势头不错,但毕竟根基甚浅。国外巨头早就在制造技术、外观设计等方面做好了专利布局,所以,中国车企在崛起过程中遭遇知识产权争议甚至陷阱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趁着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在商业上完全成功普及,国际汽车巨头们的主要精力还在享受化石能源汽车的巨大蛋糕时,未雨绸缪,在工艺技术等领域,在专利等知识产权上提前布局,十分必要。
其实,一些汽车巨头早已开始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布局,但由于这个领域国内外甚至全球差距不像以前那么大,因而相对来说留给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企业的机会仍然很可观。因此,抓紧时机加强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布局,是所有中国汽车企业都应当竭尽全力去研讨的问题。最近几年由于汽车专利诉讼被媒体广泛报道,在诸如电力存储,充电等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可能还较容易被企业注意到,但新能源汽车的知识产权远不止于此。另外,新产品、子品牌的商标储备布局,域名布局等,也一样需要高瞻远瞩。说实话,在这方面能有足够重视的企业比较少。比如,新产品立项之前,或者最迟在发布之前,产品选用朗朗上口的响亮子品牌是众多厂商的共同心愿,但近年来多次发生产品子品牌遭遇商标侵权争议的事例,这就是品牌布局不周全的商标战略失误。
笔者丝毫无意宣扬民族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汽车不必太强调“自主知识产权”,汽车的研发尤其应当以全球视野,实行智力外包,集全球智慧打造中国汽车产品的品牌。不过,到目前为止的化石能源汽车时代,美国有代表其文化的车企通用,日本有丰田,欧洲有代表德国的大众等等,那展望新能源时代,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应有能代表中国的企业品牌和企业横空出世。至于这个品牌和企业是谁,国人正拭目以待。(作者系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