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宅街道塘李片、廿三里街道华溪片等地,曾是义乌山花梨闻名遐迩的产销基地,而今,梨树所剩无几。人们不禁发出呼唤:“消逝的义乌山花梨,能否再现往日风采?”
消逝的山花梨
山花梨,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也许只是个“传说”。
陈先生年近七旬,他介绍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花梨在全市都有种植,以塘李乡、花溪乡(分别为现在后宅街道塘李片、廿三里街道华溪片)等地最为集中。立秋之后,这些地方的农民,常常用手拉车将山花梨拉到稠城的湖清门、朱店街及车站路一带销售。
“风景名胜德胜岩,水果飘香塘李乡。”当年有人还曾吟咏诗句,称赞那时塘李乡的山花梨。山花梨是当时塘李乡种植面积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水果品种。
后宅街道李祖村的方达勤回忆起当年的盛景时说,山花梨是经济作物,20多年前,全村几乎所有的田塍上都种着山花梨,这些山花梨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每年8月,上海、杭州、嘉兴等地客商,会开着大卡车来挨家挨户收购。
在李祖村,记者见到了屈指可数的山花梨树,枝杆粗糙,树皮外翻,但其新枝含苞待放,还在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力,期待重新焕发风采。
义乌市志编辑部金善富介绍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花梨曾是一些农户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后来,随着经商办厂人员增多,致富门路多了,山花梨就越来越得不到重视了。而且,随着树龄逐渐老化,山花梨的产量越来越低,有的就被砍掉了,有的就让它自然衰败了。
廿三里街道张思村的虞春生对山花梨的消退,显得颇为惋惜,他感慨道,以往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梨花开得满山遍野,那千树万树的景象,非常壮观非常漂亮。
山花梨,曾经名噪一时
山花梨在我市曾名噪一时。
市农业局副局长周灯荣介绍,“山花梨”又名“三花梨”、“早三花梨”,是蔷薇科梨属品种,是浙江的著名梨种,在黄花梨推广以前,一直是义乌梨树的主栽品种。后来,科技人员培育出了黄花蜜梨,比山花梨甜,成为山花梨的代替品种,在上世纪90年代大力推广,山花梨的面积开始逐渐萎缩。
金善富查阅明朝义乌《万历县志》,内有记载云:“梨,其种甚多。”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本县宋时,青枣、三花梨即已闻名外郡。”这说明,山花梨在义乌古代时就有广泛种植。
1944年出版的《浙江农业》中记载:“浙江梨产以诸暨、嵊县、义乌等县最盛,其中义乌一县,在太平天国以前即有栽培……产梨最盛之区,为马交塘、马踏石、傅宅村、李塘村等处。”
浙江农业大学吴耕民(1896-1991)教授主编的《中国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学》中这样描述该品种:“三花梨,主产浙江义乌、浦江一带。树势中健……”1959年义乌三花梨被评为浙江省佳优果品,曾多次送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据传,1985年,山花梨还曾作为“友好使者”,赠送给日本静冈县交流。
据《浙江省梨地方优良品种的利用现状调查·义乌三花梨课题》记载:上世纪70年代后期,义乌市三花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77年产梨5091.5吨,为“黄花梨”等新品种推广前总产最高的年份。
后来,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义乌山花梨作亲本,育成了“黄花”和“清香”两个品种,目前它们是浙江省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山花梨则进入了科研部门专门设立的种质资源圃,只保留着少量的优系单株。
随着黄花梨等品种的推广,山花梨种植面积大大减少,现在全市各地已很少见到山花梨,即使有,大多也因缺乏管理而显得衰败不堪。
据市农业局调查,在佛堂镇倍磊片的上村,还存在一片长势稍好的山花梨,共有24棵。这些梨树现作为种质资源保留着,政府适当予以补贴。这24棵山花梨栽种于1967年,至今已有44年树龄了,主人是今年65岁的陈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