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运营最长中欧班列线路、中国第三大国际性展会落户……义乌开放的“肚量”惊人气魄傲人
2000年,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到香港参加亚洲珠宝展,虽然拿了许多订单,但是不少外商居然不知道义乌。“我们就用圆规在地图上画,让他们知道,义乌距离上海只有6小时车程。”这件事,周晓光至今耿耿于怀。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义乌采访时也听到一个版本:一名长期在上海做贸易的外商,无意中在商品包装纸中发现了一张义乌的报纸,才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义乌小商品市场再次转向。2002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投入营运。这是义乌的第六代市场,也是顺应国际化趋势兴起的现代化市场。截至目前,来自义乌的小商品已辐射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浙江全省八分之一,跨境电商零售额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三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在义乌注册。
7月1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北京等22个城市新设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其中,义乌是唯一的县级市。
客户扛着现金“抢”货
1988年,义乌撤县设市。这一年,15岁的刘萍娟开始在市场卖锁。这个四口之家是义乌家庭经营的典型——父亲负责采购,女儿负责销售,儿子负责运输,母亲负责仓管。
“我们一家人非常齐心,到了1994年,基本‘垄断’了整个市场的锁具销售。”刘萍娟自豪地说。
皮肤白皙,嘴巴又甜的刘萍娟,总能吸引一批客户在档口排队。当时最大的客户是做边贸的新疆人,有的直接扛着一袋现金来到仓库,把连同废锁在内的锁具全部买走。刘萍娟说,在当时的义乌市场,只要能抢到货就能赚钱。
“20世纪90年代早期,虽然提出了‘义乌商品走向世界’的口号,但当时国内市场都做不过来。”原商城集团董事长何樟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乌鲁木齐、黑龙江和广西等边境地区的分市场,吸引了很多从事边贸的外商,但是当他们得知其购买的商品大多来自义乌,且在义乌选择余地更大,就陆续来义乌采购。
义乌市副市长施文臻认为,义乌市场国际化,最早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是华侨华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华侨华商到义乌,生意非常好做。我记得有位华侨曾说,在义乌做一个月贸易,比在欧洲做20年赚得还多。”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此前的10月份,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工程动工兴建,一年后投入运营,以全新的市场环境迎接各国客商。
同样在2002年,举办了7年之久的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正式更名为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且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展会。
2005年,义乌国际贸易额首次超过国内贸易额,标志着义乌市场从以内贸为主转向外贸为主。目前义乌市场的外向度已经超过65%。
民企打通最长中欧班列路线
“义新欧”中欧班列,被称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成果,也是目前所有中欧班列中,唯一由民营企业运营的班列。这趟班列的运行,让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迅速增长。
2017年,49列“义新欧”回程班列共带回3670个标箱,同比激增822%。同样在2017年,义乌市场出口额增长超过4%,进口额增长则超过了25%。
“义新欧”既是义乌对外开放“无中生有”的典型案例,也是义乌新一代商人的梦想延续。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这消息让我兴奋不已,想不到我的事业竟然能与国家大战略联系在一起。”义乌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2014年11月18日,满载82个集装箱标箱小商品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始发,经新疆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后到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全长13000多公里,运行时间约21天,几乎横贯整个欧洲,是目前所有中欧班列线路中最长的一条。
在此之前,这家来自义乌的民营企业,突破层层体制障碍,历时33个月走完全部审批程序。2013年4月,首趟从义乌出发直达中亚的班列开通。
值得一提的是,义乌联托运行业的老人、现任联托运协会会长王庆洪,也把孩子送上了物流之路。不过,年轻人没有走父辈的老路,而是常驻捷克,为行驶在“一带一路”上的“义新欧”中欧班列服务。
陆上开放的义乌,同样谋求向海而生。通过对接浙江省“十三五”时期重大战略平台——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接入以宁波舟山港、义乌陆港、甬金高速、金甬舟铁路为支撑,集江、海、河、铁路、公路、航空六位一体的立体联运综合枢纽,助力义乌构建更大的对外开放格局。
各类展会是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向世界的另一只推手。2000年,周晓光带着产品去香港参加亚洲珠宝展,带去的30多位员工,只有两人会讲英语。这次展会一共接了六七十个外贸订单,但很多外商居然不知道义乌这个地方。
如今,每年上百个大小展会,就在周晓光的“主场”举行。其中,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义乌电子商务博览会,已成为展会中的品牌项目。尤其是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是仅次于广交会和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中国第三大国际性展会。
德国厂家给义乌贴牌代工
200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洪丽莉,就和丈夫创办了宝娜斯袜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宝娜斯跻身国内“四大袜企”之列,半数产品远销海外。
“2003年前后,能感觉到义乌外贸发展迅猛,但在那个时候,我真不知道怎么做外贸。”她回忆说,很多客户跑到她家里,信誓旦旦地说,现在做生意就要做出口。
被客户带上“道”的洪丽莉,因为一时找不到报关员,索性自己考了报关证;因为做账要会计签字,又亲自考了会计证;近几年流行“微营销”,这位喜欢亲力亲为的女企业家,又开始频繁在朋友圈推销最新款的袜子。
在义乌电商圈,很多人把义乌工商学院的贾少华老师,称为电商“教父”。但是,当“教父”劝说在市场里经营宠物用品的亲戚开网店时,却被对方怼了回来:“生意从没像现在这么好过,来自利比亚的鸟笼单子一批接着一批。”
贾少华有些疑惑,利比亚人这么会享受生活?动荡还没结束就开始养鸟?后来一问才明白,战乱炸毁了鸡舍,当地又有习惯,鸡不能散养,于是大量采购鸟笼用来养鸡。
行走在义乌,能感受到小商品被大市场推着走向世界的脚步,也能感知“世界超市”适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迫切心情。
吉茂科技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被义乌的电商环境吸引,创始人贾才民2010年就来义乌创业。临近晚餐时间,公共办公区内,7个语种的员工,正在挑战时差带来的疲劳。这是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一个缩影。
在不久前结束的2018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集中展示了工艺礼品、日用家居、母婴保健等10万余种境外日用消费品。
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的进口商品馆,就像进入了一个小型博览会,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4.5万余种特色商品汇聚于此。
王东的厨具商店就在进口商品馆,270多平方米的店铺内,摆满了来自德国的品牌厨具。
2008年,在德国经营义乌小商品的王东,也被义乌鼓励进口的政策吸引,回义乌老家发展,还带回了德国品牌厨具。“10年前,中国老百姓对德国厨具的认知度不够,这几年变化很大,德国厨具的品质已经被广泛认可。”王东说。
意识到国内消费需求变化的王东,改变原来只给国外品牌做分销的经营模式,在德国注册了一个名为“女厨师”的锅具品牌,并利用德国技术和工艺制造。“原来我们给德国产品贴牌代工,现在让德国厂家给我们贴牌代工。”王东说,一模一样的锅具,因为品牌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口锅的售价能降低400多元。
来自市场最前沿的变化,并非王东一家。在义乌,越来越多的商户,在扩大进口优质商品的同时,通过转换商业模式,提升本土商品的品质。
23年前,刘萍娟从卖锁具转为卖厨具,通过代理双立人、乐扣乐扣等国外品牌,赚到了丰厚利润,也赚到了市场启示。2017年,刘萍娟倡导成立了义乌国际品牌联盟,目前有58位成员,分别来自58个不同的产品领域,既避免了无序竞争,又能实现客户和管理资源共享。借助品牌联盟的力量,2017年,刘萍娟自有品牌“创艺厨具”的销售额,同比增加30%。
刘萍娟说,希望义乌众多的小商品品牌,能在国际市场越走越远。(记者 刘荒、黄海波、李坤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