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火箭军等举行成立大会
这几天最热的莫过于军事新闻。自军方证实中国开建第二艘航母之后,军改又迈出实质性步伐,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在2015年12月31日举行成立大会。中央军委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阐述军改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军事上动作频频,信息量非常大,我们为你梳理其中的亮点。
火箭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力量?
在人们的印象中,比较熟悉的是二炮部队,火箭军和二炮之间是什么关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元旦当日介绍称,考虑到第二炮兵实际上担负一个军种的职能任务,这轮改革将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们将按照火箭军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视频:军事专家解读二炮更名火箭军
这实际上也就是说,火箭军是二炮的升级版。专家认为,这次更名为火箭军也是实至名归,显示更加开放透明的态度。
战略支援部队又是什么力量?
新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更为神秘,这是一支新的力量。人们会很好奇,这支力量主要的职责是什么?先还是看看杨宇军怎么说,他说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主要是将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都很强的各类保障力量进行功能整合后组建而成的。成立战略支援部队,有利于优化军事力量结构、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我们将坚持体系融合、军民融合,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战略支援部队。
△战略支援部队胸标
从杨宇军的解读中可以看出,“新质作战能力”是战略支援部队的关键词。2015年11月12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曾发文提及“十三五”时期的国防军队建设,其中就指出要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就是重点发展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需的先进力量和手段,提升我军新质战斗力。实际上,战略支援部队的首任司令员高津曾参与组建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纵观过去有关军事问题的高层讲话,打赢信息化时代的战争是军方高层的高频词,新型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就说到这里吧。
《意见》提出的改革步骤是什么?
中央军委近日印发军改《意见》,明确改革步骤,三步走的战略已然清晰。《意见》提出,2015年,重点组织实施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2016年,组织实施军队规模结构和作战力量体系、院校、武警部队改革,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2017年至2020年,对相关领域改革作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政策制度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成熟一项推进一项。
在人员方面,将裁减军队现役员额30万,军队规模由230万逐步减至200万。优化军种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压减军官岗位。优化预备役部队结构,压减民兵数量,调整力量布局和编组模式。优化武器装备规模结构,减少装备型号种类,淘汰老旧装备,发展新型装备。
《意见》提出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意见》明确提出要向打仗聚焦,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提升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对此,军事专家赵小卓表示,“(改革的)一系列变化共同指向一个方向:更加适应联合作战发展需求,向打仗聚焦。”比如,建立健全军委、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就是减少了指挥层级、提升了指挥效果。专司主营,体现的就是将行政管理建设与指挥相对分离,使部队建设更加正规、指挥决策更加科学高效。
NEWS MORE
火箭军的“前世今生”
二炮部队更名为火箭军之后,中国军网揭秘火箭军的“前世今生”。
第二炮兵组建于1966年7月1日。从此,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里增添了一个实施战略核反击的新兵种,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第二炮兵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第二炮兵下辖导弹基地、训练基地、专业保障部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未来将增强快速反应、有效突防、精确打击、综合毁伤和生存防护能力,战略威慑与核反击、常规精确打击能力稳步提升。
战备方面,第二炮兵平时保持适度戒备状态,按照平战结合、常备不懈、随时能战的原则,构建要素集成、功能完备、灵敏高效的作战值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