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既然要消费,物价自然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五中全会公报就此指出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分析认为,此举将有利于解决价格扭曲,通过竞争让价格更加合理、透明。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许昆林10月30日在谈到价格改革时则表示,中国价格改革下一步将有六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包括农产品价格、公用事业价格、能源价格等等。通过改革,让一些带有公共产品属性或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更加能够反映成本以及供求关系、更加具有弹性,说白了就是涨要涨得有道理,降也要降得及时。
面临一些“硬骨头”要啃
许昆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改革是整个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价格改革下一步将面临的“硬骨头”,许昆林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一,电力、天然气等价格改革没有到位,医疗服务等公用事业、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处在攻坚时期。第二,居民阶梯价格等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有些地方的改革进展还比较缓慢,改革自觉性有待加强。另外,价格改革往往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推进价格改革同时,还要确保不产生异常波动,影响民众基本生活。
未来改革有六大方向
面对这些硬骨头,许昆林介绍,未来的改革有六大方向。
其一是农产品,要实行一些差别化的支持政策。
其二是能源价格,要按照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思路推进。
其三是环境,要加大经济杠杆的调节力度,使企业在排放各种污染物时支出相应的成本。
其四是医疗服务,要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一些竞争比较充分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项目可以适当放开价格。
其五是交通运输,铁路货运要建立一个跟公路货运运价挂钩的机制。
其六是公用事业,未来将区分基本需求和非基本的需求,推进阶梯价格,促进节约使用。
对农产品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让老乡受惠
具体来说,对农产品采取支持政策,对粮食等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一定的补贴,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对于减少城乡差距、提高扶贫效果也有帮助。另外,采取支持政策并不是直接大幅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有利于降低非农居民的生活成本。
从这个角度讲,未来的价格改革会让老乡进一步受惠,同时也不至于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而造成物价上涨太多,因此无需担心。
电价和天然气价格将会更有弹性
针对资源类产品以及公共事业产品,按照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求,推进阶梯化改革,同时提高价格弹性,就如同成品油价格改革一样。包括电力、天然气以及水价等等,未来的方向是既要反映市场变化,同时也通过阶梯价格来促进节约。当下电价和天然气价格一方面不够灵活,比如电力价格,在我国的电力供应中,火电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煤炭价格连续下跌,但煤电联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最近一次调整电价是今年4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下调幅度为全国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约2分钱。但下调上网电价和下调终端价格是两回事,这次电价调整并不涉及居民用电价格。天然气方面,同样如此。
可以期待的是,无论是电力价格还是天然气价格,都将更加反映市场的需求,至少像成品油价格一样,更具有弹性、更加透明。涨时涨的明白,跌时跌的清楚。
医疗以及交通运输改革将实行挂钩机制
医疗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这些商品属于非资源类,不像天然气、煤炭等有一个比较透明的机制,也无法实行阶梯制,但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比如火车票等。因此,在这方面的改革强化监管很重要,同时根据成本来进行调整,避免因为垄断而产生更高的价格。许昆林在这方面提到了成本机制和挂钩机制,目的其实就是要避免产生远超于成本的高价。
通过价格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
最后一点就是排污的问题。五中全会公报在提到环保这一块时也对此有所涉及,核心机制就是让排污者为排污买单,通过经济杠杆来节能减排。目前,无论是碳排放还是污染物排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定价机制,结果排放的成本让民众承受,乱排放的“好处”却只有这些污染企业享受。未来改革的本质就是让排污者而不是公众为排污买单,这种价格改革对于公众来说也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