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视频:“微笑的天使” 数量正在锐减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物种。江豚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目前,我国江豚仅存1000头左右,数量少于大熊猫。最近,南京的江豚爱好者再次在长江上拍摄到了江豚的照片,保护江豚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专家预测:10年内 长江干流或再无江豚
南京市民武家敏这几年拍摄了上万张江豚的照片,既有江豚跃出水面的一刹那,又有成群江豚迎风而行,还有江豚追逐野鸭的精彩瞬间。
江豚,被称作“微笑的天使”,成年能长到1.5米—1.7米左右,听力发达,智商较高。它们以小型鱼类为食,在长江里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几乎没有天敌。而武家敏说,上世纪80年代,长江南京段的江豚数量还很多,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江豚数量明显减少。
2002年,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在湖北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里去世,这一物种也被宣告功能性灭绝,江豚成为长江中唯一的鲸类动物。世界上第一头人工环境下自然孕育的小江豚淘淘就在这里出生。
该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告诉记者:“从江豚的习性来看,它喜欢集群。最早的时候,在野外可以见到上百头的群体。”
而郝玉江的预测让人担忧:在长江干流里,最快五年,江豚的种群数量将降到250头;最快10年,江豚可能在长江干流里消失。
江豚非正常死亡:饥饿、受伤、电死
今年7月23日,一头江豚在上海奉贤海边被发现搁浅,嘴角有伤,最终死亡,这也是最新发现的非正常死亡江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公开报道的江豚死亡案例每年平均超过20起。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说:“有一头江豚,它送来的时候,口腔里还咬着一条鱼,肯定是刚吃的时候就被电打死了,鱼还没有来得及吞下去。有些死亡的江豚,胃里头鱼还没有消化,都是突然死亡的。”
江豚的平均寿命一般在20多岁,而在这些死亡江豚中,很多还处于幼龄,有的甚至是刚刚出生。今年5月22日,在南京长江大桥下,当地市民发现一只死亡的幼年江豚,小江豚的脐带还没有完全脱落,专家分析它尚处于哺乳期,离开离开了母豚,无法捕食的它体力不支,最后在水中溺亡。
人类成江豚最大“天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人类活动成为近年来长江江豚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专家认为,过度捕捞导致的渔业资源枯竭、船舶螺旋桨的误伤以及航运的发展导致江豚栖息地破坏,都给江豚带来严重影响。
南京市农业委员会渔政处处长汤哲斌说:“发现很多死亡的江豚,它的丰满度也就是它的脂肪堆积量不够,它普遍偏瘦,甚至死亡的江豚胃中没有食物,也就说明了一点,它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也就是说可食的饵料很少。”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光表示:“原来整个长江渔业资源比较丰富的时候,江豚在长江里的分布就会比较广,但现在整个长江里面的渔业资源枯竭,少量的渔业资源可能只分布在某些特殊的一些江段。在这种情况下,江豚的分布区就会出现收缩,出现断裂,同样种群数量也会出现衰退。”
专家还介绍,非法捕鱼导致江豚死亡的现象也很常见。8月9日,在江豚栖息地的湖南岳阳洞庭湖,记者和江豚保护志愿者一起进行了实地探访。虽然当地一直在打击非法捕鱼,但还是有不少渔民铤而走险。
此外,志愿者还称,大型电捕渔船非法作业,甚至使用滚钩捕鱼,可能直接导致江豚死亡。
专家呼吁:全流域联动 保护江豚
从去年开始,南京设立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岸线长度达45公里,占南京江段的一半,这是在长江流域设立的第8个江豚保护区。
南京市农业委员会主任方中友介绍:“过去长江两边有很多生产经营性的码头,还有渔民长期在这里作业。现在要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省级生态红线的区域来保护,要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性的活动和建设的行为。”记者看到,一些码头已经实现了整体的搬迁,栈桥上的吊机都已停止了作业。
保护区依据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已有87处码头、138个泊位搬离或拆迁。同时在核心保护区,还将彻底禁渔。此外,保护区还在酝酿对流域内的船舶实行限航、限速,将航运活动对江豚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此前南京市民武家敏拍摄到的江豚,就是在禁船的河道。
专家表示,对江豚的保护需要全流域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光呼吁:“整个长江流域是一个整体,需要整个全江段各个地区的政府和人民一起来做长江环境保护。保护江豚这个事情,是对的,但需要大家达成一个共识,采取一致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