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杭州8个月的韩果果患上婴儿痉挛症,急需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但医院却没药,最终果果妈通过朋友圈找到了药。在福建,小患者小宸从春节开始就断药,原本7.8元一盒的ACTH,出4000元都难以从“黄牛”手中买到。
回看过去几年,此类“廉价药荒”轮番上演,虽然它们价格便宜,但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却不可或缺。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公开表示,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几年前,政协委员戴秀英曾在提案中援引了一组调查数据,这个数据来自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
短缺药品主要是医院临床大量使用的常用药、治疗特殊病的药品。这些短缺药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价格便宜。集疗效突出、价格低廉等优点于一身,理应得到公众、医院、药企、政府欢迎,廉价救命药却遭遇退市危机,这是为什么呢?
药品价格低,使用量少,厂商没有利润,就没了生产积极性,医院通常也不愿大量进货,以免用量太小造成过期失效。但另一方面,再治疗疾病时,不少廉价药却不可替代。廉价救命药频频断供的难题应该如何破解?
从长远看,小众廉价药的紧缺不是一个孤立问题,而是涉及医疗卫生的综合问题。临床必需、不可替代,而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生产,面对一再缺药引发的伤痛,仅靠医药双方的良心、道德维系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政府部门必须创新管理,把药价问题放到医改全局中通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