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抽检结果显示,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抽检24类食品样品中,乳制品合格率最高,饮料合格率最低。
抽检数据显示,粮、油、肉、蛋、乳等5类大宗日常消费品中,乳制品抽检1391批次,不合格2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9.9%;蛋及蛋制品抽检409批次,不合格1批次,样品合格率99.8%;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抽检1975批次,不合格34批次,样品合格率98.3%;粮食及粮食制品抽检6680批次, 不合格144批次,样品合格率97.8%;肉及肉制品抽检4678批次,不合格148批次,样品合格率96.8%。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饮料合格率最低。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抽检饮料样品2242批次,其中,样品合格数量为1961批次,不合格样品数量为281批次,样品合格率为87.5%,在24类食品样品抽检中合格率最低。
五大问题浮出水面 饮料不合格主因为微生物指标不达标
一是发现禁限用农兽药残留超标,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2.8%。主要是部分样品中检出克百威、氯霉素、孔雀石绿、“瘦肉精”和恩诺沙星等禁限用农兽药。
二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19.3%。主要是个别样品中检出硼砂、罗丹明B、富马酸二甲酯和罂粟碱等非食用物质,部分样品中发现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等添加剂不合格。
三是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的35.0%。主要是部分样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霉菌等指标超标。但也有个别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这也是饮料合格率最低的主要原因。
四是重金属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的12.7%。主要是部分样品铝、铅、镉等指标超出标准限值。
五是品质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的31.9%。主要是部分样品酸价、酒精度和电导率等项目不合格。
专家分析:生产加工者主观原因居多
一是对于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有种养殖环节违法违规使用农药、兽药的因素,也可能有在流通环节故意使用的情况。
二是对于非法添加问题:主要是生产经营者对法规标准认知度不高或者存在主观故意,为延长保质期或提升产品感官品相,违反规定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
三是对于微生物污染问题:主要是生产环境和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储运过程和销售终端未能持续保持储运条件,因包装不严、破损造成二次污染等原因造成。
四是对于重金属污染问题:与产地环境污染和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受到污染等因素相关,也说明生产加工者原料把关不严。
五是对于品质指标不合格问题:主要是生产工艺不合理或关键工艺控制不当引起,也不排除存在个别食品生产经营者故意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甚至违法掺杂使假的情况。
四项措施应对五大问题
针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及时采取四项措施予以处置。
一是督促生产经营者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和涉嫌问题产品。
二是督促企业及时排查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三是针对重点食品、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部署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注重查处大案要案。
四是第一时间对社会公布抽检信息,在总局官网开设专栏,每周公布产品合格和不合格产品信息,并同时进行风险解读和消费提示。
下一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将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力度,着力提高科学性和靶向性;将不断夯实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加强日常监管与监督抽检有机衔接,规范治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将进一步加大监督抽检信息公布力度,逐步实现全国统一、规范化公布,并深化监督抽检结果运用。
新闻多看点
饮用纯净水及矿泉水不合格率曾居饮料品类之最
在此前国家食药总局公布的2015年第二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中, 90个批次的饮料产品不合格,这其中也包括被视为包装饮用水产品“贵族”的高端水——阿尔山珍稀天然冷泉矿泉水。90个批次中饮用纯净水及矿泉水的不合格产品达到86批次,不合格率远高于其他饮料品类。
这次监督抽检饮料产品的项目包括品质指标、重金属、其他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指标等53个指标,共抽检1544家企业的2637批次产品。
据中国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研究员阮光峰介绍,这些项目的超标总体上反映了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造成产品的加工原料、包材受污染,或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或者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等,导致部分项目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