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开始,广东省实施新政,商业及住宅小区的停车费不再由政府说了算,而完全由市场定价。新政实施后,某楼盘停车费瞬间飙升,从一天16元暴涨到115元,引发普遍关注。按照这个价格计算,一年365天,停车费就要4万多元。政策难道错了吗?人们曾经笑谈“买得起房停不起车”,真的会成为现实吗?
价格飙升源于两个“不平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把一项项政府调节的事项逐步交由市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一些商品价格改革的步伐快,例如日常消费品;另一些商品价格放开的步伐慢,例如资源、能源类产品。停车费,尽管关涉民生,却属于可以交由市场调节的领域。此番广东省撤回“有形的手”,是大势所趋。
当前的价格飙升源于两个“不平衡”:第一,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在大中城市,停车场一位难求并不是新闻。许多小区在规划当初并未预留足够的停车位,而当中国跑步进入汽车社会之后,供给和需求之间产生巨大鸿沟,让停车位愈发紧张,存在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第二,物业公司和小区业主博弈力量不平衡。按道理,小区停车位价格上涨,理应由物业公司和小区业主平等协商后定价,既要保证业主的权益,又要让物业公司有合理收益。然而事实上,商业小区中成立业委会的并不在多数。许多小区甚至存在“物业是刀俎,业主是鱼肉”的现状。因此,停车费价格一夜暴涨就不足为奇了。
收回“有形的手” 放开不代表政府撒手不管
从当前情况来看,广东新政后多数楼盘的停车费保持了价格平稳。这至少说明,市场调节自有其合理运行的规则,不会“天下大乱”。当然,由于供需关系影响和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停车费继续上涨是可能的。纽约曼哈顿地区一小时的停车费高至20-30美元,其根源就在于车多地少、一位难求。
与此同时,价格放开不代表政府撒手不管。政府一方面要持续增加供给,让停车位越来越多。日前,国家发改委出台新规,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兴建停车场、停车楼,以增加供给的方式解决停车难、停车贵。另一方面,政府还应立规矩、创环境、重监管,对于恶意扰乱市场秩序、暗箱操作、违法违规等行为,严厉惩处。
停车费一夜暴涨,是坏事,也是好事。它能够提醒我们,“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而言,两者相伴而行、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买得起房停不起车”的笑话变成尴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