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证券”关注我们
腾讯“证券研究院”特约 余丰慧 注册高级咨询师,著名专栏作家
8月7日起,两融余额再度步入回升过程,连续4个交易日实现融资净买入,期间两融余额增加了501.76亿元,由13088.05亿元升至12日的13589.81亿元。
这是6月19日“去杠杆”过程开启以来的首度四连升。显示出两融资金的参与热情显著回升。这其中还是看涨买多的融资占比最大。截至8月12日沪深股市融资余额报13556.81亿元,占融资融券总余额的99.75%。当日的融资净买入额为45.37亿元,连续第四个交易日实现融资净买入。
从去年7月启动的这轮暴涨行情的始作俑者是高杠杆融资行情。在券商高杠杆融资的带动下,社会上的P2P平台高杠杆配资业务开始快速膨胀,以及民间各种高杠杆配资都开始“火上浇油”。酿成了股市非理性、泡沫式暴涨,最终泡沫破灭爆发了“股灾”。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暴涨始于券商的高杠杆融资,暴跌股灾又始于监管部门要求券商严控融资去杠杆。
高杠杆融资是所有金融风险的隐患,不仅仅股市。都知道期货市场风险最大,期货投资者可能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期货市场的高杠杆融资方式。最早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只需要5%,即:用5万元就可以做100万元的期货交易(建仓100万元的仓单)。一旦市场方向判断相反,瞬间血本无归是很容易发生的。把期货市场的高杠杆融资方式应用到现货的股票市场里,给股市带来的风险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融资融券特别是融资业务的回暖对稳定市场绝不是好现象。要使得股市“长治久安”,必须坚定不移去杠杆,特别是大大降低融资融券监管笼子里的杠杆。一个由高杠杆资金左右的市场,不可能不发生风险,也不可能平稳下来。目前,A股里的高杠杆资金仍然很多,远远没有达到去杠杆的目的,没有达到保证市场平稳发展的高杠杆资金规模。
5月下旬融资融券余额曾经达到2万多亿元,目前降低到1.36万亿元。从孤立的一个数据也许看不到什么问题,而一比较,问题立马就现形了。两融规模从去年7月以来,呈现加速扩张。去年7月初,大盘在2000点徘徊时,两市融资余额稳定在4000亿元左右,之后用了102个交易日实现倍增至8000亿元。到去年年底两融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此后不到5个月时间,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关口,新增加1万亿元。两融余额从去年7月的4000亿元,截至今年5月20日在不到11个月时间内增长到2万亿元,新增16000亿元,余额增长5倍,增速高达400%。虽然杠杆率没有放大多少,但总量如此超常规暴增,催生的是市场巨大泡沫风险。目前既是回到1.36万亿元,也比去年7月份增加接近1万亿元。
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些高杠杆融资资金并没有进入到实体企业的上市公司里,而是大部分进入到上市金融板块里,吹大的是最容易发生金融风险的金融泡沫。大部分流入了非银金融板块,银行板块等。中国平安、中信证券以及海通证券等券商融资进入占比最高。金融板块在市场里玩弄资本游戏的风险最大。
券商融资融券出现较快回暖,说明风险资金重新开始抬头,不仅投资者应当注意市场的杠杆风险,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为了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能重蹈前期覆辙,任由杠杆融资卷土重来。
建议监管部门将两融规模与券商净资本挂钩,并对增速进行一定限制,比如:两融余额不得超过券商前一月末净资本的2倍。从本质上来说,券商的两融业务是资产扩张且带有高杠杆风险。最终兜底这类资产扩张风险的,一定是资本金。这就是巴塞尔协议不断调整银行资本充足率来防范风险的目的。两融规模与券商净资本挂钩抓住了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包括根据股票质量和风险高低,要求券商细化融资融券担保股票的折算率管理措施等都应尽快出台。
总之,对融资融券卷土重来,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必须坚持股市去杠杆的思路不动摇,再也不能坐视风险被无限度吹大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