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到底有多“长”?2015年就是整整的365天么?天文专家表示,因为有了闰秒的存在,2015年总时长为“365天+1秒”,这多出的“1秒”就加在北京时间7月1日。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宣布,我国在北京时间7月1日的7时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
△由于闰秒调整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
地球自转减慢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出现误差
为了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由于地球的自转逐渐减慢,“世界时”每天大约减慢1/2000秒,但是“原子时”是固定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时间系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张首刚介绍,“世界时”和“原子时”从1958年1月1日对准以后,到现在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较“原子时”在57年间变慢了35秒。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器服务组织测算,北京时间7月1日,两个时间的差距接近0.9秒。
△“世界时”与“原子时”出现误差(概念图)
闰秒帮助“世界时”追上“原子时”
张首刚介绍,我们目前用的标准时间是与国际标准时间一致的“协调世界时”。“协调世界时”协调了“世界时”“原子时”之间的误差。
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以此来保证逐步减缓的地球转动带来的“世界时”可以赶上恒定的“原子时”,这就是闰秒。
由于地球自转有长期减慢的趋势,通常每过一到两年,就需要“闰秒”一次,且一直是增加1秒。
闰秒对生活没有影响 今年为第26次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萧耐园表示,闰秒在天文学上实际很普通,差不多每年年底都要加一秒,但有时候地球自转突然变慢的话可能就要加在年中。今年就属于这种情况,但这种效应非常微小,一般人看不出来。
据统计,从1972年到2015年的43年间,已有26次闰秒。今年确定在6月30日进行,全世界的钟表都需要拨慢1秒钟。由于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在7月1日7时59分59秒后面增加了1秒,出现了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
△全球迎来第26次闰秒
专家介绍,闰秒调整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影响。到了闰秒调整这一天,我国时间基准系统将通过专用闰秒软件自动完成闰秒调整,所有接收国家授时中心发播的标准时间信号、标准时码信息的精密时间用户,都将自动完成调整,普通民众的手机时间来自通信基站,也会自动调整。
闰秒对金融、导航等特殊领域影响较大
张首刚表示,闰秒虽然对百姓生活影响不大,但在一些特殊领域影响较大,如航天航空、卫星导航、电力通讯、金融等行业。拿金融行业来说,1秒前后的汇率和股市的价格波动和交易直接影响着收益效果;另外一个是导航定位,光速运行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如果在时间测量上差百万分之一秒,即1微秒,那么就相差300米,可见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