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镇某村原书记因长期不在岗、不履行职务,大陈镇某村原书记因违反财经纪律,被上级党委免去书记职务;稠江街道某村村委主任因推进农村工作不力被劝辞,佛堂镇某村村委主任涉嫌非国家公务人员受贿罪、义亭镇某村村委主任涉嫌打架斗殴被终止职务……
2014年,通过实施村干部季评制度,我市积极探索构建村级干部退出机制,对不称职村干部及时进行整顿转化和组织处理,有效遏制和解决少数村干部“不同心”、“不在岗”、“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村干部季评制度的主要做法是,每季度首月,通过村级班子及成员实绩申报和专项述职,按照“农村党员群众评议——— 工作片实绩排名——— 镇(街道)党(工)委综合审定”的量化评议程序,确定各村级班子及成员的上一季度评议等次,并在村内公示,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据了解,有近七成村干部感受到了工作等不起、拖不起、敷衍不起的紧迫感,近四成村干部因没有“拿得出手”的实绩而有焦虑感,近三成村干部因评议结果不理想而有危机感。
“我市特别注重评议结果的综合运用,匡正气、树导向,以不称职村干部处置为重点,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调整、劝其辞职等处置措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四个季度分别评议出不称职村干部103人、85人、79人、99人,全部实施“挂号整顿”,对问题比较突出或者整顿不到位的75人进行了组织处理或党政纪处分。
村干部季评制度的推行,让那些过不了老百姓这杆“秤”的不称职村干部红了脸、出了汗、治了病,在农村干部队伍中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实干之风。如今,村干部为民办事多了,工作推诿少了;责任分工更明确了,创业履诺更顺利了;队伍精气神更好了,群众满意度更高了,增强了村干部的履职意识和担当精神。
“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的‘神经末梢’,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能否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看村干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全面实施村级班子及成员季度评议和全员考绩,坚持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群众评价与上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索构建了较为完善、科学的村级干部退出机制,从而在农村基层树立起“能者上、勤者彰、庸者下”的良好导向,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