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万人抢摊的赵宅夜市,变成一片废墟,义乌全民关注的热点。
原来,因为无法继续招商经营,赵宅夜市不得不关张,并从12月16日起进行拆除。
昨天中午12点,记者赶到赵宅广场,400多个夜市摊位已经全部拆除,几辆环卫工人和清运车正在整理现场……
三年前,2万人抢摊转手就赚数万元
2011年9月,赵宅夜市470多个摊位公开招商时,引发疯狂报名潮,吸引了2万多人抢摊。
据城西街道的何先生回忆,当时,每天有上千人排队报名,“一张身份证就能领一个预约号,最后在摇号决定。”
当时,何先生拿着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等亲朋好友的身份证前去现场排队,一共拿到了20多张预约号,最终摇中了一个。”
何先生的摊位离出入社区的道路比较近,刚确定位置,当场就有了出价8万元来买,“除去三年1.8万元管理费,一转手就能赚五六万。”
可是,何先生却没有第一时间出手,因为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说还会有升值空间,过一段时间再看看。
“这里处在紧靠义乌核心宾王商圈,离国际商贸城近,老外多人气旺,不到1000米外的三挺路夜市租金贵的都要10多万。”
可是,赵宅夜市并没有像众人期待的那样,成为三挺路夜市一样的神话。何先生一家是做物流的,自己是没时间经营,租给了一个卖百货的,年租8000元。
“几个月下来就说没生意,不租了。”当时,何先生也到现场看过,确实很多人都摊位都非常简陋,商品也乱七八糟,“反正一看就不是好好经营的。”
可是,为了夜市能够繁荣,第一年市场管理运营方要求每个摊主都要开门,并且要求签到,“人气不好租不出去,只能我老婆去摆,随便放了亲戚家滞销的衣服,应付每天的签到。”
无奈,由于租金升不上去,2012年下半年,何先生就以3.1万价格转让给了别人。何先生及时出手好歹赚了一点,很多像他一样的炒摊者都亏了三年的管理费。
“白天做生意,晚上自己去摆,后来签到都懒得去了。”周先生住在赵宅村,他的摊位在中间位置,连租都租不出去,三年来就亏了1.8万元,“卖水晶的,有生意当不多。”
三年后,仅剩沿街的20多个摊位开张
在拆除现场,很多赵宅村民议论纷纷。
“炒摊的人太多的了,他们都没有好好经营。”赵宅股份经济服务社一位负责人坦言,开业第一年他们安排了10多个管理人员负责卫生和安全,并要求全体摊主签到。
“都是骗骗人的,签到来一下,代签的也有,摊位里商品乱七八糟。”这位负责人说,第二年,不再签到之后,夜市的摊位开张率就迅速下降,到了今年下半年,只有沿街的20多家店面还开着,中间一些长期关门的摊位都成了公共厕所。
业内人士分析,赵宅夜市难以持续的主要原因:一是离三挺路夜市太近了,而且经营类别同质化,没有特色;二是炒摊的人太多,没有用心经营;三是运营方没有经验,管理不够专业。
“三年到期后,就决定关掉。”义乌市银苑社区负责人说,夜市主要是由赵宅股份经济服务社自己在运营管理,生意不好做不下去了,现在停车难,拆掉后可以用来停车。
据了解,除了市区的三挺路、贝村等知名外,义乌各乡镇和街道都设有夜市。
据义乌商务局市场发展科一位姓丁负责人介绍,除了三挺路夜市经由政府审批过,由义乌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外,义乌其余夜市都是自发形成的,多数都由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管理的。
目前,义乌并没有针对夜市的审批程序,一块区域夜市的形成仅限工商和城市管理相关,开夜市的门槛非常低。
上述负责人认为,轰动一时的赵宅夜市没落,除了投机炒作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自身定位、行业选择、商品质量等都缺少监管和规划,“与三挺路同质化竞争,导致它一开始就没有兴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