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今年有多场国际性会议在我市举办?接下来还将举办哪些国际活动或论坛?就相关问题,本报专访了市外侨办主任王建新。
记者:此次论坛有何特色?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王建新:此次来义参加论坛的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萨特巴尔季耶夫、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秘书长梅津采夫,以及来自中亚五国和中国国内“一带一路”沿线12个城市的中外代表。参会人员无论是从级别规格,还是从来源广度来讲,层级和规模都与预期一致。
从“政府搭台、企业主唱”的理念出发,我们注重实用和实效,增加企业参与度,把更多参会机会留给我市企业代表,共有70余家企业或商户代表参会。此次论坛特意在议程中设置了提问交流环节,让广大企业在了解中亚五国和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有关发展规划、政策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直接提出具体问题,使论坛更具实效性、效果更凸显。会后,一些义乌企业代表反馈说,能在本土的国际性会议上接收信息,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机会很好、收获很大。
记者:今年以来,已有两场国际性会议在我市成功举办,能否谈谈目前我市在招引国际性会议方面有哪些好做法或成功经验?
王建新:今年是市外侨办招引国际性会议的“丰收之年”,也是多年努力付出和精耕细作的“回报之年”。国际性会议从开幕到落幕一般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是,举办一项国际性活动往往需要七八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进行前期准备,其涉及面广、牵扯人员多。
当前,我市在招引国际性会议方面主要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外侨办以“提升对外交往层级和规格、拓展对外交往渠道和途径”为抓手,推动我市对外交往不断深化,务实合作蓬勃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目前我市的对外交往工作已受到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肯定和支持,并表示将继续帮助我们的工作;与全国友好交流协会、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组织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各国驻华使领馆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我们每年参加30余项驻华使领馆组织的活动;与22个国外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初步形成全方位、高层级、多渠道的对外交往工作格局,为我市招引国际性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国际性会议的落户,不仅强调交往交流的特性,更与城市品质与会议性质匹配度息息相关。一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助推发展做文章、下功夫,在创新发展、集聚服务、改革试点等方面大胆规划设计,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外贸经济稳步上升和总体环境向好发展。
记者:接下来还有哪些国际性会议的计划和安排?
王建新:原计划“中非智库论坛”将于年内在我市举办,由于动态情况影响,这个活动将延迟举行。下一步,我们将对承办的国际性会议开展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积极争取与我市匹配度较高的国际性会议永久落户我市。对于我市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我们也有这样一个展望:围绕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建设丝路新区、陆港新区、科创新区等重点工作,每一年既有固定的国际性会议在我市举行,又有轮流举办的国际性会议在我市举行,一年四季都有国际性会议,我市应参与10余项国际性会议的举办。
记者:国际性会议的引进对义乌发展有何意义?
王建新:着眼未来,国际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性将进一步凸显,“大家发展才能发展大家”的理念也已成为共识。我市将与更多国家和城市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和交织点。
世界离不开义乌,义乌也离不开世界。国际性会议也将成为义乌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义乌的重要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世界目光聚焦义乌,及时把真实的义乌呈现在世界人民眼前;有利于提升我市对外交往的水平和能力,深入开展议会、社团、智库、高校、媒体等多渠道多层次交流活动;有利于推动我市与世界各地开展经贸、人文和社会领域务实合作,为有效弥补短板和调整经济结构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吸引各国人才、高新技术和国际资金来义助推发展,积极构建开放兼容的良好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市企业在国际舞台唱响义乌好声音,不断开拓发展路径与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不断活跃和深化地方交流,为总体外交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