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市政府全会提出了建设科创新区的战略决策,引起了全市上下的广泛关注。那么,科创新区这一概念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将集中在哪些领域进行创新?科创新区又能为义乌城市的转型升级带来什么样的助推作用?日前,副市长洪建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以上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记者:我市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科创新区”这一概念的?
洪建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也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已成为党和政府的共识。
为此,这次市委市政府全会审时度势,经过认真研究,将建设科创新区列为我市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市委市政府的意图是通过建设科创新区,有效集聚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要素,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型,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实践。
经过多轮研究优化后,目前科创新区将义乌北部五谷山、黄檗山、齐庐山东西区域及幸福湖生态休闲区整体作为选址地块。这一区块西靠商城大道、神州路,北临市域外环北线,东达苏溪镇103省道复线,南抵西城北路,涉及后宅、稠城、苏溪等镇街。区块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涉及35个村居、30000余人,新社区集聚区4个。
记者:科创新区可以称为义乌城市创新的名片之一,在科创新区建成后,将集中在哪些领域进行创新?
洪建文:整个科创新区的建设思路,吸取了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一些发展理念,并结合义乌实际,争取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义乌科创新区建成为科教资源的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引领区、生态经济的样板区、城市转型的带动区。根据目前的规划来看,义乌科创新区将由高教区、技术研发区、创意设计区、生态总部区等多个功能区组成,承载高等教育,技术研发、创新设计、创新服务、科技孵化等功能。
高教区将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路径依赖和地域局限的意识,通过开展广泛的科教对接,与世界著名企业、高校开展合作,到海内外引进资本、引进项目、引进技术,使科创新区建设更具有国际视野和更优质、更广泛、更具多样性的要素来源。科创新区内的创意设计区将汇聚创意设计机构,打造小商品创意设计之都,为我市小商品提供出色的工业设计、品牌设计,提升我市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创造义乌特色的小商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技术研发区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建立“分部型”分支机构或研发机构,集聚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创新创业。
记者:科创新区要成为义乌生态经济的样板区,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洪建文:对科创园区进行生态式的开发是科创园发展的根本。生态环境优越,是当今吸引高端人才的必要条件。如广州中新知识城就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整合利用周边山脉和水资源,将路网与自然山水完好融合,路跟水走、路沿山转,形成“山体融入城市、水系环绕城市”的生态景观,不但通过应用生态技术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实现了生态经济的繁荣发展。
因此,生态理念将成为义乌科创新区重要的灵魂。在建设中,科创新区将依托现有基础及其周边良好的山水资源条件,进行生态性、低强度的开发建设,提高生态利用率,搭建外引内联的开放空间架构,积极融入生态,让科创新区成为自然的“客厅”。科创新区建成后,还将会为义乌提供生态旅游的功能空间。
记者:科创新区能为义乌城市的转型升级带来什么样的助推作用?
洪建文:建设科创新区,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要素活跃的创新基地,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战略意义,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设科创新区,一方面,将更加有利于承接杭州、上海等先发地区人才、先进技术和成果转移。另一方面,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我市已初步具备吸引长三角等地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业创新的环境与条件,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和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科创新区将立足义乌,辐射浙江中西部地区,这必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对浙江中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我市建设成为浙中“硅谷”和生态智慧之城提供支撑。
记者:如何真正将义乌科创新区打造成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今后相关部门将如何推动这项工作?
洪建文:科创新区的建设,需要科技局、经信委以及相关部门的精心着力、齐心努力,具备“乘势而上”的气魄,只争朝夕、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能停、不能歇、不能松口气。要攻坚克难、落到实处。
在具体工作中,要“借势登高”,积极谋划与国家部委、央企对接,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争取政策、项目、资源支持,拓展合作渠道,开展高层级的科教合作、战略性项目的承接。要通过广泛的科教对接和招才引智,与世界著名企业、高校开展合作,到海内外去引资本、引项目,使科创新区建设更具有国际视野,拥有更优质、更广泛、更具多样性的资源。
科创新区的建设,应做到“顺势而为”,充分“聚力”,形成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和工作合力。对于“高、大、新”重大项目和科技招商重点对象,应主动上门“招亲”。并立足于义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围绕市场、产业转型,构建覆盖项目招引、落地、培育、成长、转化、上市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打造招才引智的政策洼地,形成具有义乌特色的核心科技平台和创新高地。
在科创新区建设中,还应充分“造势”,广发“英雄帖”。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资源,还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用好用活国有资本,激发民间资本、国际资本,将投资活力聚焦创新要素,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的主旋律,加快推动义乌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