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上了自来水喽!”昨天(9月9日),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春林村的蒋成森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难掩喜悦,“村民盼了好久,终于盼到清洁的自来水。”
这离不开联村干部郑方晨的努力。他在“传承老乡镇、入户大走访”中了解到村民喝水难的问题,就与村两委多次沟通,并联系了镇里的自来水公司负责人,多方争取为偏远山区村解决了问题。
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义乌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全市工作大局,边查找问题、边整改落实,将教育实践活动和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谋划、“一揽子”推进,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建设国际商贸特区。截至目前,该市党员干部走访农户22.6万余户次,企业3000余家,累计征求意见建议2.7万余条,解决群众难题3595个。
义乌市认为,只有真正做到“真改在先、真干在前”,特别是解决当前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群众期盼诉求,才能让群众看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切实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8月28日上午8时整,义乌江东街道原青口圆盘边,在一阵阵“轰隆隆”的轰鸣声中,两台巨型镐头机张开长臂,伸向圆盘边的一幢五层高楼、一幢六层高楼;一台大型挖掘机则张开铁畚斗,铲向一幢两层老房子。江东街道终于成功拆除了已经阻挡好多年的三只“拦路虎”。
原青口圆盘是义乌与东阳交通“大动脉”的“节点”,这三幢房子在2005年就被列为征迁对象。江东街道与户主多次洽谈,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此后几年,这里成为交通瓶颈———路口突然变窄,来往车辆拥挤不堪。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江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这个问题列为“头号工程”,组建了新的工作小组,制订了新的工作方案。街道干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分头做户主、家属、亲友等思想工作。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7月31日三幢房子的户主按照原先的拆迁安置政策与江东街道签订同意拆除房子的协议,并于8月21日前腾空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