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餐”惠及万千百姓
去年7月底,家住后宅街道马踏石村的下岗工人朱桂德终于拿到了盼望已久的成本价房。“等存够钱,我就把房子简单装修一下再入住。终于可以在城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了。”朱桂德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0年,我市出台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系列住房保障政策,江东塔下洲区块和苏溪区块共930套城镇职工安居房分房到户,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通过评审;实施农房改造10957户、异地奔小康886户。
其实,住房保障仅仅是我市“民生大餐”中的“一道菜”。
去年,市政府把“住房保障和改善”、“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等10个方面的50个事项确定为2010年十大民生实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付诸实施。在市政府及各责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十大民生实事顺利推进,50个实事事项已顺利完成年初承诺的实施目标任务。
百姓“幸福指数”逐年递增
近年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是民生实事的重要方面。在2010年十大民生实事工程50个事项中,涉及生态环境的事项就达到8个。城乡一体供水网络基本建成,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现城乡全覆盖;绿色村庄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成佛堂、大陈、江东、稠江、后宅5个污水处理厂,全市日处理能力达到36万吨;354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并通过验收。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顺利通过新“811”水环境污染整治验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85%以上,义乌江水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去年1—7月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考核中,义乌市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优秀”。
民生连着民心。随着十大民生实事的基本完成,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在逐渐提升。
去年,我市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城市公交、乡镇公交票价统一调整为1.5元一票制,农村支线为1元一票制,并实行IC卡优惠。“以前来一趟城里要花上七八元钱,现在可好了,只要1.5元就可以进城了。”赤岸镇乔亭村村民小冯说,“政府办的这些民生实事,让我们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贴心的温暖。”目前,我市公交平均每天输送乘客41.1万人次,较改革实施前增长5.6万人次/日,增幅约15.8%。
多项措施狠抓落实
民生实事贵在落实。
2010年十大民生实事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确保承诺的每一件实事都能落实到位,市政府在实事征集和办理过程中主抓四方面工作:拓宽实事征集渠道,充分体现民意;实事办理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实事落实与提案办理有机结合;强化督查考核,接受群众监督评议。此外,各个责任单位相互配合,通力协作,有效确保了2010年十大民生实事的落实到位。
去年,我市被列为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之一,我市不仅制订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市卫生局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基本药物确标和使用监管工作。自去年我市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药品让利率达56.7%,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分别下降31.7%和27.1%,全市镇街卫生院全年让利7000万元以上。这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
在2010年十大民生实事办理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对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类实事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帮助协调解决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