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与我市产业导向密切相关。”市经济发展局局长贾贵南说,去年我市高定位、高要求编制了《义乌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义乌市能源保障规划》、《义乌市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试点实施方案》等8个工业产业总体和专项发展规划。按照城市发展“一体两翼”的市域空间总体构架,启动义乌经济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区,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据了解,去年我市在已有25个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又新成立包括创意产业、电子电器在内的5个行业协会,有力助推了新型产业的茁壮成长。同时,传统产业也在不断实现升级:无缝织造行业协会顺利升格为我市第二个省级行业协会,箱包行业获得“中国箱包国际工贸之都”称号,手套行业获得“中国手套名城”称号,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2010年,我市“宾王”、“芬那丝FENNASI”等2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获省级名牌产品5个,获省级著名商标8件,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升
通过实施面上引导和点上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升。去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74.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2.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倍和1.4倍。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0.2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36.2%。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成效,圆满完成了年度节能目标和“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总目标。完成清洁生产验收审核企业19家,创建省绿色企业3家,清洁生产工作位居全省县级市前茅。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大德药业、三鼎织造、浪莎针织、梦娜袜业等4家企业通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金汇化纤、华鸿控股、画都图片等5家企业通过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上市培育取得新进展,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3家。
工业项目投资取得新成效
工业发展后劲来自于新项目的推进,去年我市继续加大力度,全市完成工业性投入61亿元,同比增长37.5%。一方面做好对已供地的352个项目和39个招拍挂工业项目开工投产的督查工作,分别实现了99.1%和92.3%的开工率。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年产4万吨差别化锦纶长丝的“华鼎锦纶技改”项目投入4.3亿元左右,主体设备基本到位,正在进行安装调试;总投资1亿元的伊美薄膜公司的“新增年产32000吨新型多功能农用薄膜配套设备”项目,国产配套设备已完成,进口配套设备已核准……
此外,去年我市在项目评审和招引项目的对接上也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招选的65个项目进行了专家评审,先后引进包覆纱、高档产业用革等投资超亿元的非小商品制造类项目2个,和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达成了义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协议,并已列入省重点。
政策助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
去年我市积极鼓励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改,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共备案(核准)工业技改项目234项,其中市级备案156项,镇(街)备案78项。计划总投资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在推进企业技改投入中,我市大力开展政策兑现和技改服务工作,贴息奖励比例从原来的5%-8%提高到8%-12%。据估算,去年我市财政用于技改的资金总额在3100万元左右,比上年增长47.6%。此外,还重点开展了技改项目贴息兑现工作,完成了48个贴息项目、4个配套奖励、3个自制设备、5个再贴息项目的审核工作。去年我市7个创新项目被列入省级以上重点技改。实施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77项。新增省级技术(研发)中心4家,其中永达不锈钢、梦娜袜品和真爱毛纺等3家企业研发中心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认定。
政策的“点化”,进一步激活了企业的创新“因子”,从而增强了我市工业发展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