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信息从侧面透露了两种非常尖锐和棘手的社会问题:
一是上不了大学,似乎一件很郁闷和很不出息的事,至少大多数的家长是这样认为。但是现在上大学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孩子的意志能决定的,这里面有一个社会资源分配、教育公平的论题。
二是千千万万的贫民家庭学生通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毕业后没有工作,社会的转轨在刺激人们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和教育投资观念,一浪一浪的“读书无用论”撞击着那些毕业没有工作的学生和家庭。
本文就是专门针对第二个问题作一个侧面分析和探讨:如果大学生毕业没有工作,那么他该怎么办?
创业,中国人历来信奉自强不息的处世风格!
年轻、文化程度高、对新生事物敏感,这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但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市场经验等致命的弱点也制约着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下面是有关大学创业的现实案例、素材,编者选编成辑,供广大大学生(类似大学生人群)参考借鉴。
创业小花絮
“我希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即将飞翔的青春岁月里,不要像我一样留下永远的伤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受创的A同学,讲述自己的创业遭遇时,显得有些沉重。
去年,大学毕业的A同学和几个朋友决定自主创业。经过市场分析,他们认为郑州的家政服务行业利润空间大,就开公司代理上海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木质油精”,用于家具、石材、皮革和汽车的保养,他们接受了上海方面的建议,做起了上海公司的“二级代理”。
但是,上海公司并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广告、人力支持、员工培训等都不到位,A同学发现,他们用现金进的10万元的产品,足够整个郑州市地板保养使用两年。随后,A同学还发现自己拥有的“授权期限”仅有5个月。他和伙伴们想尽办法却收效甚微。
合作伙伴看不到光明,先后离去。
内忧外患中,A同学的创业梦破灭了。
大环境不成熟
据了解,1999年郑州市应届大学毕业生是5万余人,注册的公司只有2家。如今六年了,大学生注册的公司只有50家,与30万人的毕业生大军相比简直是凤毛麟角。
“大学生创业难在资金少,对市场把握不准。”郑州某大学的应届大学生B同学这样说。
的确,应试教育下,中国大学生出了高中进大学,学校只是在大学毕业前突击就业培训,不过是临“急”抱佛脚,指导一些应聘技巧等,大学生缺少自主创业的基础,很少会想到自主创业。
国内第一本大学生创业专著《大学生创业》主编汪歙萍认为,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不够,即使开设创业教育,也不全面、不系统。
相对于欧美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国的创业者肩上的负荷更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律师事务所在转型改造,会计事务所在进行制度性的建设,融资和金融环境处在调整阶段,让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面对这么复杂的社会问题,很不现实。
上页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