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1月18日又将迎来《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首译者陈望道诞辰120周年纪念日。陈望道是我党初建时期吹响革命号角的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先驱、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今天,我们特刊发纪念专刊,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热切追寻他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历程,追寻他的学术业绩,追寻他当年留下的身影……
“侬好!”当2011年的第一缕阳光,温暖地撒在两山夹岙中,撒在一片黑瓦铺顶的小木屋上时,这个远离义乌闹市区的分水塘,便从沉静中、从白雪皑皑的山色中,伴着浓郁的方言醒来。好个“处处青山翠色,处处青瓦白墙”的世外桃源!
就是这个地处义浦两县交界的僻静小山村,走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文化大师——陈望道。影响和改变中国命运的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就是经这位革命先行者之手,在“分水塘”这个小山村的一间破旧柴房里翻译完成的。在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了分水塘,走进了当年陈望道住过的柴屋,听村民叙述说他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那些往事。
一
沿着村中的一条曲折偏僻的小石子路走到尽头,这位学界泰斗的故居就展现在人们眼前。故居的前门后道逼仄,紧窄得几乎淹没在左邻右舍的农家宅院中。岁月仿佛抹去了很多痕迹,故居的几间黑瓦铺顶的木楼已显陈旧,除了被还原了的宅院,在门墙一侧还有保留至今的柴房和天井小院;墙院门高楣重,门楣上尚有题诗的墙画,架筑在旧墙垣上是结结实实的乌木栋梁。在故居的正堂门楣上,悬挂着由汪道涵书写的“陈望道故居”五个字。
该村村民把我们引到一间土墙筑的柴房前。岁月显然早已剥蚀了它当年的样子,但那根根檩条,依然犹似浙中汉子的肩膀臂膊,硬硬地撑持着这座越过几度风雨的房子: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腊月初九,陈望道在这里出生;30年后,也是在寒风料峭的日子,也是在这间零落不堪的柴房中,一部“改变19世纪以后人类历史”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在这里诞生。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世,虽已有90年的时间,但她带给中国人民的信仰,依然是那样的令人心潮澎湃,意味深长。此时此刻,人行其中,仿佛让人清晰地看见了90年前的那一幕:柴房里的主人公,正在那盏昏黄小油灯下奋笔疾书。也正是那盏昏黄小油灯,拨开了重重迷雾,照亮了当时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的心,促使他们相继走向汹涌的革命浪潮……
二
陈望道在这里出生后,6岁开始入村私塾就读,16岁入绣湖书院,18岁进省立金华府中学堂(今金华一中),后在上海补习学校、浙江之江大学学习,1915年赴日本留学,期间结识日本著名进步学者河上肇,1919年五四运动回国后,应聘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在“浙江一师”,陈望道与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被顽固势力视为“四大金刚”。反动当局以“非孝”“废孔”等罪名,责令省一师校长经亨颐对他们撤职查办,受到经亨颐校长和全体师生的强烈反对。同年12月,省教育厅利用寒假撤换校长,进行改组。学生闻讯后回校抗议。反动当局出动军警包围学校。“一师风潮”得到全国各地声援,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
“一师风潮”是平息了,但陈望道在杭州的这碗饭却难吃了。1920年的早春,陈望道便悄然回到了分水塘。这次回家,他带着一个红色的使命:他独自住进离他家新居几十米远的那间柴屋,点起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翻开了两本外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上海《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从日本买来的日文版和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图书馆借阅的英译本,开始了他的译书生活。
三
承载起神圣的使命,在分水塘的这间柴屋里,陈望道当年是如何开始他的翻译工作的?复旦大学教授、曾任陈望道秘书的邓明以在她所著的《陈望道传》中这样描写:“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柴屋因经年失修破陋不堪。山区农村的早春天气还相当寒冷,尤其是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会不时透过四壁漏墙向他阵阵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柴屋里只安置了几件简单的用具,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既当书桌又当床。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随着他送走了无数个漫长的寒夜,迎来了黎明前绚丽的曙光。”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告诉我们,他父亲在分水塘译书时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虽然字数不多,但因其十分重要,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译得准确、妥贴,因而翻译的难度颇高。为了专心致志地译书,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等也常常是老祖母亲自给父亲送过去的。有一次,祖母给父亲送去棕子,让他蘸红糖吃。结果,父亲却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而红糖却依然放在原处未动。
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在分水塘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文稿。正要将译文稿寄往上海时,村里人给他带来了一份电报,原来是《星期评论》编辑部发来的,邀请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编辑。在家几个月后,陈望道即携带着译稿,再次离开义乌抵达上海,与从北平避居上海的陈独秀同住,担任《新青年》杂志社编辑。与此同时,陈望道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发起并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故乡的舐犊之情和养育之恩是难以忘却的。在翻译完《共产党宣言》离开分水塘后,陈望道曾多次回分水塘看望柴屋的遗址。1952年他母亲去世时,他最后一次走进分水塘……如今,陈望道1920年春天在分水塘译书时期拍的半身头像,仍挂在故居客厢中间的墙壁上。那栩栩如生的风貌,恍若90年前的陈望道又回到分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