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实施了一项被称为“动脑筋创新”的建议制度。
该公司首先设立动脑筋创新委员会,制定了建议规章、奖励办法等。然后,在各车间设置建议箱,成立“动脑筋创新”小组,组长对提建议的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帮助,使员工可以自由、轻松、愉快地提出建议;在各部门则分别设立建议委员会,把鼓励提建议的方针贯彻到公司的各个角落。
为鼓励员工积极提建议,丰田公司将提建议制度与奖励制度紧密相联,其审核标准分为有形效果、无形效果、利用程度、独创性、构想性、努力程度、职务减分等7个项目,每个项目以5-20分的评分等级来评定分数,满分为100分。相应的奖金最高为20万日元,最低为500日元,对于特别优秀的建议,则给予特别的奖励。
“动脑筋创新”建议制度在丰田公司实施仅一年,就征集了183条建议。至上世纪70年代后,每年收集到的建议达5万余条,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丰田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样,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展开了名为“开动大家脑筋”的活动。他们把100名由各部门推选出来的代表分为若干小组,没位代表在小组里提出本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司高层经理则当场听取汇报。根据公司规定,听取汇报的高层经理对代表提出的要求只能回答“Yes”或“No”,而不得用“研究研究”、“以后再说”之类的话推诿或搪塞。结果,许多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在会上顺利解决或得到满意的答复。
通用电气的“开动大家脑筋”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时任公司总裁的约翰甚至人为,这是一条摸清企业发展脉搏、培养未来人才最基本的好路子。
激励员工自己解决问题
杰出的管理者能够比其他人更早地感觉到管理角色的变迁。应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不再是“做事”的方法,而是“让人做事”的艺术。
柯维曾指导过一位公司资产额达60亿美元的董事长。有一天他和这位董事长一起走出办公室,经过一位正拿着耙子打扫落叶的管理员身边,她所用的耙子下端只剩下五根耙爪——原先该是有3l根耙爪的。柯维停下来问她:“请问你在做什么呢?”
“我正在扫这些树叶。”
“你为何使用这支耙子?看来你没扫起多少叶子。”
“因为他们只拿了这支给我用而已。”
“为什么你不去找一支好一点的耙子来用?”
当走远后,董事长显然生气了: “我们的预备储货多得可以压死一匹马。”显然,他在竭力抑制自己的声调:“这种事天天都在发生。我们所进行的两项大型发展计划进度及两条生产线的进度已经落后,眼看资金一点一点流失,而今天这个事件正是最好的例证!足可显示错出在何处——人们总是不断抱怨,只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老天也没法帮助他们。这正好让我知道已到忍耐限度。也就是我告诉过你的,他们的确缺乏危机意识。如果我们不能给他可用的工具,我们怎能克服这个问题?我要找到管理她的那个监工,并确定她可以得到一支好一点的耙子。”
“你真的认为她的监工要负全责吗?”柯维问。
“当然!”他几乎大喊。而在冷静下来后,他继续抱怨:“他的工作就是让他的人拿到合适的工具。”
“如果他得负责,你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对监工施以更多的训练,可能也会选择把他给换掉。”
“这些行动将会使您达到所预期的目标吗?”
“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董事长脸色立变,以复杂的表情诘问柯维。
“你要采取什么方式来经营?你需要创造些什么?”
“嗯,就现在而言,”董事长语带迟疑, “假如我扮演的是一个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假如我要去证明个人的危机感,假如我要实现梦想,我猜我会去把适合的耙子找来。”
“哇!”柯维发出惊叹, “你认为这样做就会解决问题了吗?”
董事长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最后他说: “如果公司中每个人没有丝毫的危机意识去面对自己的义务,我们怎样会成功?”
“好,”柯维接着说, “如果每个人都对自己工作尽了义务,而不论付出多少,那么在今天这个例子里,谁该对这位园丁和耙子的问题负责?”
“园丁应该负责,毕竟她是惟一可以决定自己用的是否是合适的耙子。我们总是让每个人忙得团团转,而使他可以不尽义务,却允许他责怪别人。只要我们能够解决责任的问题,我们所有的问题就会消失无踪。每一分子都须为自己的绩效表现而负责。” “但是,”这时他的声音带着犹豫, “监工真的一点责任都不必担负吗?”
“他要负责,但不在于为园丁找支好耙子。他的职责在于使园丁尽职把工作做好;他的工作是帮助她达到负起责任、尽完义务的要求。而在最合理的情况下,还有谁需要为找到好耙子来负责?”
董事长思索片刻: “我敢打赌我不是第一个看到她在使用那支坏耙子的人,从观念上而言,任何看到她的人都可能已提醒过她。所以每个看到她的人,都该感到有责任去告诉她找支好耙子。”
“那么你要扮演哪个角色?”柯维继续问。
董事长露出微笑: “最根本的,其实是我自己该负责,因为我错看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不去注意真正的问题点——缺乏责任感,反而只看着一些表象——角色不分、工具不对、指派不当。”
我们总听到古老的工作典范: “提供正确的工具是监工的责任……我不会自己去找出支适合的耙子……”这位董事长每天工作14小时,一周工作7天,但工作进度却远远落后,全都是因为他是以古老的工作典范来界定自己的角色,甚至可能花上整天的时间找耙子,而延误那些发展计划,更不能使落后的生产线进度重上轨道。如果他老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解决问题”,人们会把问题带来让他解决。这些员工绝不会为自己的工具短缺或损坏而自行负责解决,因为董事长就在那儿帮他们解决了。
柯维指出,一旦这位董事长以不同的视野看待自己的角色——从“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换为“管理者”的角色,有别于寻找失去的部分,他与他的团队开始致力于建立责任归属观念,并要求员工负起责任,他就开始有所转机。
现代社会管理角色的变迁中最惹人注目的大概是这样一个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的一门程序或艺术。”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然而,直到今天才得到它应有的重视和认同。
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发明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其实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在今天,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已经被扩大到大多数白领。
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的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作为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激励他们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工作的内在报酬本身。
今天,"知本家"这个概念也不陌生。
那么,如何启动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都是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谈一些激励的问题及见解。
激励中的金钱
激励是一个通用名词,著名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是这么说的: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我们可以把激励看成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感觉的需要出发,由此引起要求或要追求的目标,这便出现一种紧张感,引起为实现目标的行动,最后满足要求。在新经济迎面而来的时候,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就显得格外重要。
上页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