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彬峰)昨天下午,在义乌滨江国际购物中心大楼前,清洁师傅老王忙着擦洗玻璃。前两天,大楼的玻璃被愤怒的业主泼上了红漆,写上了大红字。透过一楼巨大的玻璃门往里看,里面早已人去楼空,曾琳琅满目的商品全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个空空的柜台。在经营15个月后,曾有“奢侈品王国”之称的义乌滨江国际购物中心,因为经营不力,亏损严重,被迫关门谢幕。
购物中心突兀关门
小金,中心入驻店上海金睡莲专卖店的营业员。上周六早晨,如往常一样,她早早赶来上班。正当她准备进入大楼时,发现购物中心所有进出的大门已全被铁链锁上了。小金告诉记者,早些时候,曾听说中心经营遇到了问题,但由于前一天晚上广播通知可正常上班,当时她并没有在意。面对紧锁的大门,小金一头雾水。
此时,大楼一侧,不少人显得异常愤怒。他们用红色的漆在大楼玻璃门上,写下了“还我血汗钱”、“朱××,一房二卖”等大字。小金说,他们都是大楼商铺的业主。旁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告诉记者,事件的起因可能是中心拖欠房租。
次日,大楼前,仍有不少人举着横幅,表达着他们的愤怒。
与此同时,市场内大批经营户仍不知晓发生了何事。他们说,他们并未接到中心任何书面或电话通知,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至此,滨江国际购物中心非常突兀地关了门。
人去楼空 下月重组开业?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滨江国际购物中心采访。大楼大门前贴满了通知,通知上写着:因公司正在重组过程中,暂停营业一个月,将于2011年2月20日正式营业。给您带来的不便,表示十分的抱歉,谢谢。
中心的大门仍然紧闭着,不过此时的锁是从里面锁上的。在中心绕了一圈,大楼北侧的一个大门打开着。记者走进大门时,几个年轻的男子顿生警觉。询问记者来意后,对方表示现在不方便进入商场。出门时,记者看到几天前还环境幽雅的购物中心冷冷清清,地上也是一片狼藉。
大门前停放着不少货车,一辆上海牌照的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搬货的师傅说,他们是从上海赶过来的。旁边站着的货主告诉记者,他们曾是中心经营户。“现在大楼关门了,我们也准备回去了,这次来,主要是拉走库存的货。”在一旁的几辆车上,不少人也正忙于清点货物,这些人大多是进场清货的经营户雇来帮忙的。
揭开谜团
在未通知任何经营户的前提下,中心为何突兀关门?管理者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昨天,记者采访了义乌滨江国际购物中心总经理潜晖中。
潜晖中说,大楼关门还得从2009年说起。据他介绍,2009年9月1日,义乌滨江国际购物中心向业主承租商铺,并签订了为期6年的合约,中心每年向业主支付4000万元左右的租金。当年9月27日,中心正式营业。一周年后,中心出现巨额亏损,后与业主协商降低租金问题,遭到部分业主抵制,并要求中心如期还租。
“中心经营主要是采取收点(入驻商户向中心支付5%到23%的营业额作为使用商铺及管理费用)的形式,赢利点大概为营业额的10%,而一周年时,中心的营业额是1.1亿元,其中还不包括人工成本、水电费等营运费用。”潜晖中说,这样的营业成绩,加上如此昂贵的租金,中心出现大额亏损。
1月6日,意在重组的滨江国际购物中心召开业主大会,与业主协商是否能降低租金。不少愤怒的业主并不买账,甚至要求归还商铺,双方不欢而散。次日早上,出现了大门被锁、写大字的一幕。
抛开房产争端、租金等因素,有人认为,义乌“滨江国际”关门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或许仍得归结为经营不善。市场定位不准、商业地段不佳等因素,使得当时红极一时的购物中心每况愈下。
义乌滨江国际购物中心曾期望把自己打造成浙中奢侈品之都。一年间,花巨资引进了不少国际一流的精品服饰,他们希望拥有购买力的义乌人为他们创造财富。而基于这样的定位也使得“滨江国际”走上了不归路。潜晖中说,“滨江国际”是有不少国际品牌入驻,但奢侈品商场这样的定位也使中心失去了中低端的顾客群体,而更多国际一线品牌并不愿意来到义乌这个县级市,拥有购买力的当地市民更愿意到大城市购买奢侈服装,这也直接造成了中心“高不成 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商业中心必须出现在人口密集之地,人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点。而“滨江国际”虽然靠近当地最大的市场福田市场,但市场里的人气并未惠及这里。“市场是白天上班的地方,到了晚上就没了人,自然下班的人也很少会跑到这里。”营业一年多,地理位置的偏差使得中心人气一直不旺。
采访结束时,潜晖中说,中心重组已是势在必行的事,当下他们最紧要的工作就是积极解决善后问题,清退质保金、货款等工作正在展开。
另外,记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如房产租金问题能够谈拢,宁波太平洋百货有望接手义乌滨江国际购物中心。
采访手记:一项生意的成功,离不开准确的前期市场调查。对市场前景的过分乐观,对义乌市民消费习惯的漠视,经营理念、市场定位的不切实际,也许是义乌“滨江国际”失败的主要原因。采访时,一些商户说,生意淡时,他们个把月都开不了张。也许,从长期来说,“滨江国际”关门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