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月餅”名雖如此,卻是隻關乎金銀無關月餅。它不是食品,而是採用金、銀為材料制作成的藝術品,動輒上萬元幾十萬元的天價,絕非工薪階層消費得起。同時,由於不如投資金條、銀條變現容易,富人理財也往往不會選擇金銀月餅。真正消費金銀月餅的,恐怕隻有送禮一族,因為其既能夠附庸中秋的風雅,又能扮演權力公關的敲門磚。
去年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后,厲行勤儉、廉潔從政的清新之風滌蕩社會。最近,中央更是兩周內3次發禁令,要求堅決剎住中秋節、國慶節公款送月餅送節品及公款吃喝之風。不過,盡管成為“過街老鼠”,金銀月餅並未就此退出歷史舞台,而是換了個“百寶盒”的馬甲卷土重來。
金銀月餅能夠“借尸還魂”,至少說明三個問題:其一,送禮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不會輕易善罷甘休,狠剎不正之風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二,一些人存在僥幸心理,認為中央的三令五申只是走走形式、唱唱調子,不會來硬的、動真格;其三,發票報銷管理存在漏洞,金銀月餅之所以受到青睞,很大程度上在於商家可以迎合需求,把金銀月餅開成辦公用品、勞保用品,購買者可順理成章地報銷。
銀行銷售人員稱,“能買這種金銀月餅的人都不太在意價格”,“有政府工作人員來買,他們都非常低調”。可想而知,如果花的是自己的錢,怎會一擲千金連眼都不眨?倘若不是心中有鬼,做賊心虛,為何不敢做一個光明正大的消費者?顯然,金銀月餅也好,百寶盒也罷,糖衣炮彈、腐敗載體的性質絲毫沒有改變。
遏制節日送禮之風,必須警惕金銀月餅等腐敗禮品“借尸還魂”。一方面,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監督檢查,對借人情往來之名、行權錢交易之實者,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另一方面,嚴格執行公務卡結算,完善報銷管理,規范職務消費。在一些國家很少有發票管理的說法,隻要是公務人員,從財政經費中開支,就必須事先得到明確的授權。隻有堵塞三公漏洞,避免一些人堂而皇之地報銷灰色開支,金銀月餅等腐敗禮品才會徹底失去生存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