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义乌梦”的起点
10年前,赵华从陕西老家来义乌打工。从一开始在工厂上班、空闲时接点外贸活,到现在租下整幢楼房从事外贸生意,她的人生路越走越顺,但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未实现的愿望:“如果有一天,能让我们这些外地人落户义乌,真正享受义乌本地居民的待遇与便捷,那该多好。”
4月1日,《义乌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管理办法》出台,其实实在在的待遇,让许多外来建设者心动不已。在众多申请者中,赵华的条件完全符合,幸运地成了落户义乌的第一个外来建设者。“4月1日当天,我就咨询了申请落户义乌的条件,然后马上回老家办理计划生育证明等手续。今天,愿望终于实现了。”
赵华说,她的儿子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出生,一直在义乌生活、学习,如果让孩子回到老家,他肯定无法适应。“现在凭居住证落户了,感觉自己真正成了一名义乌人,我的家、我的梦都在这座城市。”
据了解,自居住证政策出台以来,义乌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在一楼大厅和13个镇(街)服务管理所都设立了居住证受理窗口,仅5月份就受理100余份申请材料,发放居住证70余本,接受群众来电来信咨询200余件。
打造三级体系,让梦有所依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义乌流动人口总量年均递增14%,连续8年超过常住人口。去年,义乌户籍人口为75.7万,流动人口登记数达159.5万,每三个人中有两人是外来建设者。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义乌市流管局积极推进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在县级市层面,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镇(街)层面,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并设立流动人口“一站式”综合服务办事窗口。今年,还将在流动人口150人以上的村居、30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
这种三级体系,让义乌的外来建设者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娘家”寻求帮助。来自安徽的徐青一直为孩子在义乌上学的问题发愁。在义亭镇流动人口管理所的帮助下,他的孩子顺利进入义亭小学石塔分校上学。
目前,义乌已初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专门机构牵头,职能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协同”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格局,外来流动人口有了相对独立的服务管理机构。
开展“三心”工程,让梦有归宿
陈磊是河南永城人,在义乌一家公司上班。去年11月,他参加了义乌市流管局组织的“我的义乌故事、我的家乡风情”征文比赛,获奖之余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写文章、贴微博、晒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多亏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
从成立之初,义乌市流管局就提出要打造“留心、暖心、归心”工程,让新义乌人更好地融入义乌。而今,居住证政策已全面推开,对办理居住证可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政策待遇做出明确规定,有效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维权服务等最需要、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同时,《积分入户管理办法》也已提交义乌市政府,待研究通过后正式实施。
“以服务聚人心、以温暖留人心,全心全意为百万外来建设者筑一个安心逐梦的家园,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义乌市流管局局长陈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