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宅村两委干部为民办实事侧记 □特约记者 朱和丰
9月2日,烈日炎炎,后宅街道黄宅村内五六十位民工正忙着用白水泥、胶水等建筑材料为农户的“赤膊墙”进行“穿衣戴帽”,村民们高兴地说:“再过几天,我们全村的房屋墙面就能粉刷完了,到时整个村就会焕然一新了。”
黄宅村地处义北山区德胜岩下,全村共有300多户、800人,由水角塘、杨树下等3个自然村组成。据村委主任谭一彪介绍,以前,该村全是沙石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村民迫切要求修建水泥路,但修路需要资金,于是村两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号召大家捐款。村党支部书记黄乃喜带头捐出3000元,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也踊跃捐款,村内一港商当场捐出1万元,一些在外经商办厂的能人听到村里要修路的消息也纷纷捐款,不到三天时间,就捐了35万元。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终于在今年8月建成水泥路,全村实现了硬面化。
为达到卫生长效管理,该村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开展义务投工投劳100多工,对全村的池塘、阴沟、小溪和村民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该村还制订了卫生管理制度和“门前三包”责任制,成立创建领导小组。今年3月,又投资20多万元,将村中的四口池塘进行清淤和砌坎,建起埠头。
黄乃喜说,黄宅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力充足,怎样使村民致富,这是村两委干部一班人日所思、夜所想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贸工联动”和“市场带百村”活动要求,利用村内生产卫生巾、玩具、工艺品等产品的十多家企业的优势,积极鼓励村民从事来料加工业务。今年74岁的谭宝兰喜笑颜开地说:“过去我过年过节的花销和平时的零花钱都是儿子给的,自从有了来料加工活后,每个月在家里能赚到两三百元,如今零花钱再也不用愁了,有时孙子要花钱,我还给点他呢。”谭一彪说,从去年开始,村内这些企业每年都安排了200多名剩余劳力,年加工费达5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700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黄宅人依靠党的好政策,从事经营办厂和承包工程,走上了致富路。但村内仍有个别村民因年老体弱多病、孤寡,生活无依无靠。该村两委干部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困难,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工作上给予照顾。今年63岁的单身汉黄昌海,一直以来患有多种疾病,近年来身体越来越差不能下地干活,村干部经过多方联系,为他争取到低保待遇。去年4月,村里在招聘卫生保洁员时,村干部又将他安排到年薪7000元的保洁员岗位上。
据后宅街道联村干部说,黄宅村两委干部一年到头没拿一分补贴,有时为了村里办事贴的汽油、香烟和吃饭的钱都是自己掏腰包,从没有到村里报销过一分钱。黄宅村两委六名干部大多数经商办厂和承包工程,为了村务,他们放弃了多次赚钱的机会,党支部委员黄森弟办了一家工艺饰品厂,他把厂交给妻子管理,自己一心扑在村务上,今年3月村里对门口塘清淤、砌坎时缺乏资金,他毅然捐出8000元;去年村里建公墓,今年修环村路、外墙粉刷等时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他又垫出了2万元至今还没有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