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赵华繁)先谎称自己是你的一位老朋友,打电话“让你猜猜我是谁”;然后装作就是你猜中的那个人,称要去看望你;再然后告诉你,他在高速公路上出车祸了,要你立刻打一笔钱到某个账户上。这就是我市一位朱先生前几天遭遇的电话骗局。
朱先生在义乌经营袜子生意,在国内外有很多客户。8月31日晚上,朱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的手机来电。对方是男的,嗲声嗲气地叫他名字,一定要其“猜猜我是谁”。朱先生听对方的口音是广东腔,觉得声音语气与远在台湾的一个客户廖老板很相似,就问对方是不是廖老板。对方马上说:“你真厉害,猜对了!”并自称现正在宁波,次日要来义乌与他见面,并问朱先生宁波到义乌怎么走。朱先生信以为真,就叫他走甬金高速,并答应次日去高速路口接“廖先生”。
9月1日早上8点左右,“廖先生”打电话来说已经上了高速,并简单地寒暄了几句。
9点过后,“廖先生”电话又打了过来,说自己的车子因为超车追尾了。朱先生关切地问他人有没有事,对方说自己没事,就是被他撞的车里有一个人受了伤,可能要晚些才能到义乌。
10点多钟的时候,“廖先生”又打电话来,说已经报案了,高速交警来过,因为他非本国国籍,需要交1万元押金。朋友有难,岂能袖手旁观?朱先生马上问“廖先生”怎么给他汇钱,对方就报了一个户名为“刘刚”的帐号。朱先生就汇了1万元过去。过了没几分钟,对方来电称被撞车需要修理,又开口问他要了2万元。下午2点,“廖先生”再次来电,说对方要一次性索赔2万元,希望朱先生再垫一下。碍于面子,朱先生又给对方汇了2万元。到了傍晚4点,“廖先生”的借钱电话又打来了,说自己的宝马车在车祸中撞坏了,需要修理,叫他再汇2万元,朱先生还是给对方汇了。
走出银行后,朱先生越想越不对劲,对方催款电话催个不停,而自始至终都是自己先入为主,认为对方是廖先生。当对方再次找借口要钱时,朱先生向警方报了案。
目前,此案警方正在进一步侦查之中。
编后:我们编发这篇稿件,意在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经营户提高防范意识。这类骗局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大家随意发放名片有关,犯罪分子很可能是从名片上掌握了受骗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等,从而实施犯罪行为。如果市民接到类似的电话一定要谨慎,必须确认对方的身份无误后再汇钱,以免上了骗子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