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北苑街道的一位内衣企业负责人也因“代班工”很伤脑筋。前不久,为完成订单,维持生产,企业不得不付出高工资,请来“代班工”,补充到突然离职的岗位上,以维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
缘起用工紧张
衬衫企业一条生产线一般需要20名以上员工。为弥补因员工生病、休假或家里有事请假而出现的空档,许多企业都会建立“后备军”:配备少数员工,进行替班。这些“后备军”一般都是从多年的熟练员工中挑选出来的,掌握着多项劳动技能,有的已进入中层管理层。到生产线代工,意味着那几天得完成两份工作,企业一般会增加他们的工资。
随着生意的扩大,用工紧张的矛盾逐渐显现,企业之间展开招工竞争。企业的用工队伍也开始不稳定,需要代班的岗位也有所增多。
发现了“代班工”的工资比其他员工更高后,这其中就有人发现自己“奇货可居”,便离开企业,加入到“代班工”的行列。有人甚至利用家乡人脉关系,组织老乡建立“代班工”。据估计,“代班工”平时约有上千人,而在生产销售高峰时,则更多。原本正常上班的员工,也会被拉入到“代班工”的队伍中。这些“代班工”一般不愿长期在一家企业呆着,往往在企业急需时,临时到企业“代班”顶岗。为完成生产任务,企业主也不得不付出双倍工资。
一位企业主透露:“生产旺季前一个月开始,一些员工纷纷写辞职书,就为往代班临时工队伍靠,这对现有企业用工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带来系列难题
这个本来只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代班工”演化到企业外部,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张剑秋是我市希泽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公司主要生产围巾、手袋、打底裤等产品。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订单的不断增加,用工人数也不断增加。目前,企业员工已达到300名。然而,张剑秋告诉记者,从年初开工到现在,公司平均每天的代班临时工数量达到30个,占10%。为缓解一时之需,不得不付出长期工人1-2倍的工资。
如果付出更高的成本,能够保证正常生产、保证产品质量,那也就罢了。让他痛苦的是,这些“代班工”很难管理,他们不受规章制度的制约,来去一阵风,自由散漫,缺少纪律观念。“首先,他们的短期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单位劳动效率。其次,这种不规范的流动性,易导致用人企业与‘代班工’在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劳资等方面出现问题,‘代班工’会一走了之,给企业生产带来损害。”张剑秋说。
有关方面认为,“代班工”的无序流动,也给流动人员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一定程度上存在治安隐患。
多策加强管理
企业主呼吁,“代班工”现象已到了亟待加强管理的时刻了。
有关人士呼吁,要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要办理“代班工”上岗就业证、“代班工”持证上岗,用人单位按证用人,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对“代班工”的工时进行合理核定,既要保证“代班工”的基本收益,又要稳定“代班工”工资体系,保证企业长期工的稳定性;行业要强化自律,建立约束机制,把“代班工”纳入企业自己的内部体系中。
眼下,苏溪、大陈等地正在采取措施,通过到外地招收员工、强化职业培训、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等手段,来规范“代班工”行为。苏溪镇服装协会会长李立新说,目前,协会正在调查,采取措施强化行业自律,以规范“代班工”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