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位于张村的白马义乌商贸城与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成功签约,双方在商品结构、组织货源、经营管理、后期运营等众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这意味着,全球瞩目的“义乌模式”即将走进威海,在威海这片投资热土上将再造一个新的“义乌传奇”。
从“鸡毛换糖”
到“买卖全球”
1978年,一个年轻的小伙从乡下来到义乌县城,在义乌新马路市场摆起了地摊,卖针线、哨子、鞋样、纽扣。在当时商品经济还未全面兴起的时代,他的买卖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个小伙叫范四木。如今,63岁的他是浙江义乌浙通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打理自己的产业外,参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运营管理。白马义乌商贸城开业后,他将全身心投入到商贸城的运营管理。他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代商人,见证了义乌国际商贸城30年来的升级发展。
“义乌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历史上的这个古越之地交通不便、资源贫乏,人均耕地稀少,几乎没有工业可言。”在范四木看来,义乌小商品的兴起和繁荣发端于义乌农民早年的“鸡毛换糖”经商活动。那时候的义乌人用红糖换来的鸡毛做成鸡毛掸子,每逢过年过节便走街串巷去卖,这便是义乌小商品经营的开始。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先后经历了马路市场、室内市场、小商品城等3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享誉全球,成为名符其实的“买全球,卖全球”的小商品海洋,平均每天有2600至3000个标准集装箱车从这里流通到世界各地。
“义乌国际商贸城总面积488万平方米,拥有摊位72000多个,销售有24个大类500万个品种的商品,其中还包括汽车、电器等各种大件商品。”范四木形象地描述了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规模:“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如果按照3分钟逛一个摊位,每天逛8个小时算,全部逛完需要1年多的时间。”
将“义乌模式”
复制到威海
“每天下午,满载各种小商品的物流车辆从义乌出发北上,第二天早上就能到达威海。”范四木说,随着白马义乌商贸城的投入运营,义乌与威海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
白马义乌商贸城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合作不仅仅是货源,更重要的是要引进“义乌模式”。
义乌模式,是义乌国际商贸城在30多年间经营发展所总结的实战经验。“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很多商铺都是采取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走的是以量取胜、薄利多销的批发路线。”范四木说,义乌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市场推行的自我管理模式。义乌国际商贸城每天的客流量达20万之多,但商贸城内却看不到一个保安人员或税务人员。通过成立行业商会,推选一批有实力、有威信但不拿工资的会长、副会长、组长等负责人,义乌国际商贸城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我的任务就是把义乌模式一点一滴地引入威海,引进白马义乌商贸城。”范四木说。其中,首先要让白马义乌商贸城的商品实现物美价廉。为此,今年8月份,白马义乌商贸城计划组织本地经营商户赴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学习,对接源头货源,以源头价格成交,从而降低商品价格。同时,引进浙商进驻白马义乌商贸城。继4月首批浙商来威考察后,五一过后,第二批浙商考察团也将来威海考察选铺,通过这种方式将义乌的品牌商家及经营理念带到威海来。
除此之外,范四木还将不定期地与白马义乌商贸城的经营业主分享自己30年来的经营经验。“义乌国际商贸城不断做强做大,靠的不仅是先人一步的‘义乌模式’,更靠义乌人的勤奋与胆识。我希望能够在今后的运营服务中向威海的经营业主们传递更多义乌理念。”范四木说。
张村崛起
小商品市场新高地
白马义乌商贸城的目标是要打造威海小商品一级批发市场,山东半岛最大、最精细的小商品交易平台。除了引进先进的义乌模式外,更加精细化的业态、更高规格的商品品质、更低廉的价格以及张村本身的区位优势,让经济学者、经营户、投资客以及广大市民对白马义乌商贸城充满了信心。
“威海商圈以组团模式发展,除了现有的商圈外,张村商圈以一个新组团的形式正在蓬勃崛起。”市委党校副教授徐杰表示,张村商圈以长江街为轴,2009年,以度假区商业中心的家家悦购物中心、白马服装女人街等商业体的出现为起点,张村商贸业开始兴起,而新建的白马义乌商贸城正处于张村商圈的中心位置。同时,张村周边企业较多,一大批年轻的企业职工选择落户张村,住宅区密集,为商贸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再加上城际铁路开通后,商贸城所面向的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到省内其他地市,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在徐杰看来,当前威海小商品发展层次较低,经营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需要有一个档次更高、品质更好、管理更规范的小商品市场来提领行业发展。“小商品市场要持续发展,首先要避免与周边超市、商场趋同化,要有更符合当前大众消费口味的时尚、特色商品;同时,无论是商铺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要抱着共同成长的理念,做好诚信服务,树立起小商品市场的整体品牌。”徐杰说,而这一点刚好与白马义乌商贸城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