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7月份的PMI已经降到了51.1,接近了50——表示制造业整体衰退的临界点。
这并不奇怪。在这套反映企业微观运行的指数体系中,在采购量指数降到了今年以来的最低点的同时,企业生产量、新订单和出口订货也在一路下滑。
这一趋势印证了最近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的判断:中国经济已经开始降温。
但是可能让研究者感到困惑的是,由里昂证券和NTC Research 联合发布的中国7月份PMI指数描述了相反的趋势:这是近四个月以来的首次回升。
降势与升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是连续第二个月联合发布PMI指数。他们从今年初就已经开始编制这个指数。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的PMI指数为51.1,比6月份下滑了0.6.这是PMI指数自2005年3月达到57.9的峰值以来,连续第四个月下滑。
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总体衰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蔡进说,由于PMI指数在中国还处于刚刚开始测算公布的阶段,究竟能早于GDP多久预警国家宏观经济走势,还在观察中,初步估计为反映半年以后GDP走势。因此,由于PMI指数从二季度开始下滑,预计国内GDP增长会在第四季度开始走低。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里昂证券和NTC Research 联合发布的中国7月份PMI指数是51.5,而6月份的指数是51.里昂证券首席经济师韦卓思博士(Dr Jim Walker)说:“7月份的轻微复苏无疑是个喜讯。”
里昂证券将其PMI称为“中国经济惟一真正独立的调研报告”。
这样两个看起来互相矛盾的指数体系可能让很多人感到困惑。PMI是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因为它反映了制造过程中初始阶段的情况,例如企业采购负责人的前景展望等。渣打银行驻上海经济学家葛霖(Stephen Green)认为,通过与上个月基数的比较,以及市场预期的差异,PMI指数将指导企业的采购活动,影响股票、债券乃至整个经济层面的未来走势。异同何在
为什么对于同一指数的统计测算,在7月份出现了不同的走势?
经济学家说,双方在不同类型企业中选取的权重不同,是导致PMI走势不同的原因。如在7月份国有企业选取的多一些则可能数据更乐观。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PMI,是利用国家统计局成熟的统计调查渠道进行采样调查,727家被调查企业涵盖了20个行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占权重分别为12.6%、20.6%、66.8%.
而据NTC Research高级经济学家卢克。汤普森介绍,其采样对象为450多家企业,来自更细分的40个行业,调查覆盖31个省,也涵盖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人企业、合伙企业等企业类型。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葛霖表示,正在定期关注这项经济数据,但面对两方的不同数据,还无法分辨哪家的采样结构更合理。“我们仍需半年到一年的观察来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个指数存在着很多差异,但都预示了未来中国经济相似的趋势。
里昂证券和NTC Research 发布的7月份PMI指数有所回升,但7月份的数据依旧是自2004年4月该指数开始发布起的第二最差数。
在NTC Research7月份的调查中,大约27%的中国制造商表示在7月份加大了生产,主要因为配合新工作量增加,新生产线启用所致;有近26%的受访公司表示新订单数量有所扩张,这与稳固上升的市场需求,以及新产品推出有关,但是这两项数据依旧低于该两项指数的长期平均数。
另外有约占18%的受访公司产出或新订单量下跌,他们认为,这与新业务增长疲弱,或与个别产品,特别是基本金属制品供过于求有关。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PMI指数体系中,报告生产比上月增长的企业达到30%,下降的企业比例达到了22.8%.但是,报告新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达到21.5%.生产指数为53.3%,回落幅度较大,达到今年以来的最低点。
“上述数据表明,部分行业产能增长过快,同时产品需求增长趋缓,供大于求的态势,使得经济增长力下降。”蔡进如此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