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市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以旧村改造、村庄整治、空心村改造等为载体,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据介绍,到目前止,全市共有538个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创建成了具有“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新面貌的新农村。为巩固建设成果,让这些基础设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四种管理模式——镇街统一养护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社会组织维护模式、自行管护模式。
基础设施建好了,及时清扫垃圾,确保地面清洁成为环境优美的关键因素。一些镇街聘请保洁员,开展农村垃圾清扫、窨井清理等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形成了镇街统一养护模式。后宅街道专门成立了环卫处,聘请环卫工人负责垃圾清扫工作,由街道统一开展业务培训,发放服装和清扫工具。街道每月通过开展清洁家园竞赛活动,对所在区域的保洁情况进行考核。另外,清扫出的垃圾也由街道统一负责清运。镇街统一养护,既简化了管理程序,又提升了专业化水平。
绿化养护需要许多专业的农业林业知识。曾有一些村子看到草坪上有杂草,就用除草剂喷杀。结果,杂草消灭了,草坪也没有了。针对这种情况,一些镇街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义亭镇将完成绿化工程的非镇区村绿化养护工作进行捆绑对外招投标,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义乌秀达草坪草种植厂在多家竞标公司中脱颖而出,获得了48个行政村83万平方米绿地的一年期养护权。镇政府还落实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监督日常养护工作和考核。由于有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全镇的绿化养护工作有了明显改观。原先一些村的草坪上野草丛生,现在有了专业的养护公司定期开展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浇水、除草等养护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养护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使村庄绿化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再也没有出现草坪草满过膝盖、灌木枯萎死亡等养护不到位的现象。
为管好路灯,确保亮化,同时确保用电安全,佛堂、稠城等镇街引入了电工协会等社会行业组织,通过签订路灯维护协议,以社会组织维护模式,将辖区内村庄路灯委托给电工协会进行维护,实行值班制度,做到定期巡查和维修,确保正常照明。路灯设施的日常维护,在引入社会组织后,技术含量较高、风险性较大的维护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所有维护人员均须持证上岗,不仅增强了维修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也提升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一些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村,自行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日常性维护,形成了自行管护模式。赤岸镇许多村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村电工、村民组成的管护队伍,配备基本维护工具设备,并将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路灯照明维护、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实行基础设施项目捆绑管理,村民成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