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因佛缘兴建的商业古镇
相传,南朝梁代(公元502至557年),义乌江洪水泛滥,印度天竺高僧达摩投磬变船普渡众生,后人感其恩德,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因寺内有“佛堂市兴永千秋”的楹联,此地得名为佛堂。
依傍着义乌江水,香客、小商、小贩在此集聚,佛堂渐成商埠。至明清时期,大批徽商、绍商、婺商凭借义乌江与金华、兰溪、杭州、安徽通航通商。繁忙时,古码头曾出现数百只船停靠其内的恢宏之景。
“据《佛堂镇志》等记载,早在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佛堂镇就成立了义乌范围内最早的一家商会。由此,各地商贾纷纷在这条街上设置商会,此街被命名为商会街。”佛堂古镇保护指挥部历史文化宣传科科长王春平说。20世纪30年代,一份浙江省县市调查显示,佛堂一年的财政收入占当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佛堂古镇商贸兴旺可见一斑。
填补义乌古商业文化旅游的空白
“目前,老街的排污管网建设和地表鹅卵石铺设工程已经完成,在建的9个码头已接近尾声。”9月27日,分管佛堂的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赵国荣介绍说,古镇保护开发工作正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古镇文化、佛教文化和古民居文化“三位一体”的开发格局全力推进。
“我们希望通过古镇保护开发利用工程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开发出佛堂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填补义乌古商业文化旅游这块空白。”佛堂镇党委书记董利明说。
为做好老街外立面整饬工作,今年9月初,佛堂古镇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分5个小组,采用一对一对一(一个工作员对一个经营户和一位户主)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动员。根据相关技术要求,沿街房屋以前若是5间一起搭建的,现在就得5间一起改造。为做好各方工作,指挥部工作人员不分昼夜上门宣传,耐心细致讲政策:外立面整饬,政府出资100%;房子内部需要改造的,政府出资70%。
“目前,我们已与上街80%以上的户主达成协议,准备进行外立面整饬工作。”佛堂古镇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指挥部副总指挥、佛堂镇副镇长骆根法说。
佛堂古民居苑古建筑迁建保护工程一直备受瞩目。“今年4月份,政府发布公告进行预报名,246幢古建筑报名参加此次迁建工程。”王春平说。经过多次评审和实地查看,最后确立42幢古建筑入选。入选的古建筑大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徽派建筑,还包括少量的祠堂和戏台。重现历史风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使佛堂古镇保护开发利用工程难上加难。“由于部分工程是在居民的房前屋后进行,希望市民能够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实现早动工、早完工。”骆根法说。
重现一幅鲜活的“清风商埠图”
漫步佛堂古镇,鹅卵石路、蜿蜒老街、砖雕木刻、阁楼牌坊……置身在这一派古色古香之中,仿佛可以触摸到千年古镇那悠远浑厚而又鲜活有力的脉搏。
长达2000多米的古街上,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巷道两旁,商铺林立,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抬头远望,灰瓦白壁马头墙、砖雕石刻美人靠,在一片“人海”中若隐若现,处处透着浓浓的佛堂古镇风情和浓厚的商业氛围。老街两旁既有历代传承下来的“元泰盛”、“寿春堂”、“瑞祥泰”等柜台高立的老字号,亦有白切羊肉、千张面、酥饼等市井小吃逆风飘香。“万里舶来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撸桨声动,琉璃光转,一街鱼龙舞”的旧时景象渐渐浮现眼前。
一幅承接古今、立体鲜活的“清风商埠图”将在佛堂人的手上徐徐展开。
▲佛堂古码头
▲古民居群
▲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