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各种结算时间将到,不少外贸企业发现自己遇到了跨国诈骗,年初发生的16家商户和印度商人的近千万货款纠纷还没得到解决,最近又发生了苏丹贸易商跑路事件,涉及商户70多家,总金额1200万元左右。受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影响,这样的国际贸易纠纷,今年以来相当多。
义乌商家遭印度苏丹客商逃单
在义乌市永胜小区107幢1单元402室这家名为“阿鲁玛利亚”的公司里,贴上了70多家义乌小商品城经营户的联系方式。他们都是“阿鲁玛利亚”公司的债主——今年下半年,“阿鲁玛利亚”公司的老板,苏丹人穆罕默德·阿丹姆在赊购了70多家经营户的1200多万商品后,突然离开中国,再也联系不上了。
尽管受骗商户已经把这个跑路的苏丹贸易商起诉到了法院,但由于目前既找不到人,也找不到货,所以受骗商户挽回损失的可能性并不大,这起案件中被拖欠款最多的经营户金额达83万元。
对义乌小商品经营户来说,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义乌经济案件预警平台的外贸预警栏目里,有关“上门无人”、“欠款久拖未付”等情况的预警很多,10月有38起,11月也有20起。今年年初,义乌有16名经营户被印度商人拖欠货款近千万元,虽然法院的判决已经下达,但货款的催讨依然遥遥无期。
受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影响,经营户遭遇国外客户欠账、赊账、跑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而且由于年底是集中结账期,这类事情就更加频繁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做箱包生意的经营户陈爱珍说,他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有外商欠货款跑路的消息。据统计,在义乌这个中国境内交易最为繁茂的国际贸易市场之一,被拖欠的货款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就有4亿多元,2011年全年拖欠无果的近1亿元,这些“死账”大部分是跨境贸易。当地警方还为此发过警示通告。
贸易纠纷和经营方式有关
“目前外贸的结算方式,风险比较大,是义乌商户频频遭遇外商欠款跑路的主要原因。”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营业部相关负责人说。他所谓的结算方式,就是义乌商户常用的“赊人情账”的模式:为了留住客户,义乌商人往往会给有过合作的外商赊账,货款一欠就是好几个月,这就给了有意逃单的人可乘之机。
在义乌商户中,赊账贸易交付模式相当常见。大部分商家都表示对陌生企业不赊账,有过几次业务往来后,往往能给予部分甚至全部货款的赊账。在义乌做饰品生意的骆老板说,他一般是凭经验给客户“授信”,业务合作时间比较长的发达国家客户,一般会赊账50%以上,欠款时间也能长一点,如果是亚非拉国家的,或者商务部有预警提示的国家的,赊账最多不超过30%。所以至今还没有遇到恶意诈骗。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义乌经营户来说,赊账生意不得不做,几乎每户都会碰到,在市场里做生意,不赊账就没业务,有些要等货物销售掉一部分后才有钱结算,有时一赊就是半年左右。万一碰到纠纷,由于是涉外案件,诉讼流程比普通民事案件复杂很多,时间也长。万一老外“跑路”,很少有人会去国外追债。
经济不景气更要注重交易安全
浙江信保的相关负责人说,海外纠纷和经济形势有直接关系,全球经济不景气,欠钱跑路的外商也多起来了,有些是业务遇到困难,有些则是恶意诈骗。今年前三季度,浙江信保接到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各类报损案件974起,总金额2.0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8%和22.3%。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今年“跑路”的情况比前两年多很多。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义乌分所资深执业律师王慧玲说,今年涉外案件有上升的趋势,涉外法庭都有点忙不过来了。
事实证明,交易金额不大、买方“好说话”、单据交银行并不代表着风险不会发生。买方诈骗伎俩的最初基本都是使出口企业放松警惕。在整个贸易操作中,出口企业应在合同签订、货物生产、装船出运、交单托收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货物出运后,在催收货款的同时,建议出口商应积极自主地跟踪货物状态,当出现货物到港买方仍无付款行动、单据仍在手中的情况,应综合分析具体原因,及时做好处理货物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
另外,出口商在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应事先通过专业渠道了解买方的资信状况,包括买方公司的注册信息、所有者信息、公司资产情况、历史进出口数据、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并注意与从买方处直接获得的信息进行比对。同时,也要注意了解买方指定的代收银行的信誉。当发生风险时,应及时寻求专业追偿机构的帮助以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