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作霖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是工匠,全家就靠他支撑。他对朱作霖的打算是,跟他学手艺,日后也当工匠,不过允许朱作霖先读几年书(最多到小学毕业),以利谋生。当时正遇日寇侵略,局势动荡。朱作霖人生初始就遇上了家境和战火的困扰,道路崎岖。
就拿学艺和上小学来说,朱作霖曾先后在东朱梅溪小学,佛堂稠南小学、剡溪小学,以及东阳洪塘小学就读,期间因家乡沦陷,几度辍学,并有一年多时间随父亲断断续续学起了手艺。1945年抗战胜利,他小学尚未念完,学艺也未出师。正当朱作霖面临遵从父命停学从艺的关键时刻,传来了一个特大喜讯:义乌中学即将从永康搬回义乌,校址安排在朱作霖的老家东朱村,并开始秋季招生。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大大激发了朱作霖的求学欲望,他迫切希望能去报考。不过要父亲改变主意可不容易,经母亲和亲属们一再劝说,他父亲才勉强答应。当时朱作霖小学尚未毕业,只能以同等学力报考,结果考上了,全家都很高兴。这是朱作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学艺正式迈上了求学路。
1948年秋初中毕业后,朱作霖为减轻家庭负担,考进公费性质的金华师范就读。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后期,家乡局势开始动荡。到1949年5月初,朱作霖即与10多位同学一起,参加了浙东游击纵队六支队路南游击区政府民运队,后被安排在赤磊区政府工作,并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从而走上了从政路。1950年3月他调到义乌县城,先后在县人民银行、县财委会工作。
1952年5月,根据中央安排,从各地抽调一批上过中学的青年干部上大学。义乌县选派了4人,朱作霖是其中之一。全省被抽调者都集中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内开办的“浙江省干部升学补习班”里,突击补修高中课程。由于朱作霖曾在县人民银行和财委会工作过,因此补修后被选送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财政银行班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马列主义研究班的研究生,并于195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研究生毕业后他再次留校,在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当教师,由此踏上从教之路,1958年奉调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任教。“文革”初期,朱作霖曾受冲击,并于1969年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底调回北京,分配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1978年5月,朱作霖调到全国政协,结束了从教经历,重新踏上从政之路,先后任全国政协学委会、工作组办公室处长、副主任、主任。1987年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后兼机关党委书记。1992年10月被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3年后,担任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常务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等职务。
1998年3月,朱作霖连选连任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并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历时5年,全力从事文史图书编纂工作,实现了由从政到从文的角色转换。他担任大型图书《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文史资料精华丛书》和《文史资料选辑》的编委会主任,以及《中国人民政协全书》编委会常务副主任、《纵横》杂志顾问等职务,组织文史工作者,清理审核了几亿字的库存文史稿件,从中选编出版了三四千万字的珍贵文史图书。
在朱作霖的人生征途中,无论是身陷逆境,还是处于顺境,都显露出义乌人所具有的独特气质。
二
朱作霖身上的义乌精神,主要源自少年时在故乡的磨炼和长辈的教诲。
朱作霖1932年11月出生在我市赤岸镇东朱村。父亲从兰溪学得首饰加工的手艺后,在佛堂老街一家首饰铺当工匠,一家人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当时,日寇疯狂侵略,家乡沦陷,朱作霖家连遭几次劫难,但最终没有被压垮,经受住了考验。
1942年初冬,朱作霖家遭遇了第一次劫难。当时,他家为躲避鬼子已从佛堂逃回东朱老家,其父将多年的积蓄,缝在一件破棉袄中,穿在身上以防不测。不料有一天,他父亲路遇鬼子,鬼子将他父亲身上的毛衣连同藏有积蓄的破棉袄一起剥了去。这一劫使朱作霖家变得一贫如洗,顿时陷入绝境。加上其父回家后又大病一场,因此只得借债度日,家里一连吃了好几个月的砻糠。有一天,朱作霖祖母见此情景,将自己吃的米饭,同朱作霖和他妹妹吃的糠饼换了吃。其父得知后,十分严肃地告诫朱作霖:“奶奶是长辈,本应由我们晚辈去孝敬,现在我们遇了难,也不能让奶奶跟着我们吃苦。”然后又指出:“鬼子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我们自己不能倒下,要挺住。灾难是磨炼人的,做人要有志气、有骨气,现在能吃苦,将来才会有出息。”这次劫难,使朱作霖开始领悟做人的基本道理,并对日寇的肆虐深恶痛绝。
当朱作霖父亲的身体基本康复后,为了生计,向原来的东家借了几百元钱,带上朱作霖奔走于东阳黄田畈与义乌佛堂之间,肩挑贩卖草帽、火柴、草纸、草鞋等日用品,隔三差五就要贩运一次,来回30多公里路,不仅锻炼了脚板和肩膀,更是磨炼了意志和心灵。其父更是以自己大半生的苦难经历告诫、鼓励朱作霖:“人一辈子总要碰到一些料不到的事,千万别泄气,要坚强,我们有的是力气,从头再来就是。”
年少时历经劫难,磨炼了朱作霖的意志,其中的“志气、骨气、勇气”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亲笔写在自己府衙前的一副对联。朱作霖则请启功先生也照此写了一副,将其装裱后,挂于自己的房间,告诫自己,激励自己,为人做事必须有者是气度、必须无者是私欲,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朱作霖参加工作几十年,岗位变更多次,但始终听从党的安排,不忘党的教诲,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净化思想,坚定信念;像大海一样不弃涓流,不断吸取知识,充实自己,又传授给他人;不断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改进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
朱作霖接受采访时说:“回顾自己一生,我所做的事都是微小的。”这句话,也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精神的一种体现。大凡成功的事业,无不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渐积累而成,并不一定都惊天动地。正像千百万种小商品逐渐集聚在义乌,就构筑起举世闻名的伟大的小商品市场。
朱作霖在任期间,常回老家看看,出席义博会开幕式、参观小商品市场、访问母校、探亲访友等等,对家乡的巨变深受鼓舞,倍感自豪。随着年岁的增长,朱作霖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日深。现在他虽已离休在家,但仍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通过《义乌商报》,通过家乡亲友,了解家乡的变化。谈起家乡正在进行的各项重点工程、重要工作,他滔滔不绝:三期二阶段市场、内陆口岸场站、义博会、文博会等。朱作霖虽然远离家乡已半个多世纪,但他给人的感觉依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义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