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礼物小创意足
“好老师证”横空出世
“兹证明,某某同志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研一女生梁园向记者展示的证书左半折上,“好老师证”四个黑体大字赫然在目。相片框内贴上了她的导师照片,相片下方还有老师姓名、学校、班级和证书编号等信息。右半折上不仅有“兹证明”,右下角还像模像样地填写了发证机关、颁证人、有效期,一枚鲜红的章气势威严地在证书上盖了个戳:地球优秀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专用章。“这是我们一群女生逛街时,在一家格子铺发现的,还有好老师荣誉证。”梁园说,“老送花没意思,想弄份有新意的小礼物,表达心意。”这本“好老师证”从创意着手,希望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的心意,哈哈,也给老师一个惊喜。”
虚拟礼品表真情实意
在中国科大附中9(3)班的数学老师张春丽办公桌上,摆着提前收到的教师节礼物——手工制作的“黄金矩形”相框。相框的长宽比率是黄金比,两个“腿”则是黄金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是叫董颀然的学生送的。”张老师说,当时她正教到“黄金矩形”章节,学生就利用所学知识,动手用卡纸做了这么个相框送给她。“QQ礼品中心提醒您,您的好友给您送了一个礼物”。铜陵新村小学的杜琳琳老师刚登录QQ,右下角就跳出提示框,打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学生通过网络给自己送的电子礼物。“我带的是小学生,他们会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爱意。礼物虽然是虚的,但我收到了他们的‘心意’。”
流变:礼物也与时俱进
郑善宗老师对70后送的礼物印象简单,“贺卡加鲜花,很朴实”。而在执鞭22年的张葆老师看来,收到的小礼物也有时代感呢,“80后送的除卡片外,还有几本我爱看的书,包装工整,总体来说很传统。90后想法很多,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一条崭新的皮带,学生说,‘我们觉得您的皮带太丑了,所以一起凑钱给您买了一条帅气的皮带。’第二天,我在家换衣服还纠结,系新皮带吧,不好意思;不系吧,怕拂了孩子们的好意,最后我还是系上了。其实,他们心中有我,我就知足了。”
观点:形式变内涵没变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教师节学生送礼物给恩师是一种感恩,一种感情的表达,只是避免世俗化,礼物不在贵重,在于心意。有时,能收到一条问候短信,老师就很欣慰。”他认为,礼物形式上的变化来源于时代的变迁,“现在孩子送的礼物跟他们的个性有关,在多元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他们有个性,在表达方式上也多样化,表达内容也极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