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经济是人类最传统的经济。
从经济规律上看,商品经济与礼品经济的不同。也可以简单归结为人们价值观的差异。
对于商品经济与礼品经济,姜奇平有过多篇文章,对此进行过非常精彩和深入的分析。我们就直接引述他的一些内容,不另做阐述。
原始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礼品都是经济的中心。所以称为礼品经济。在原始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中间这一段,商品是经济的中心,所以称为商品经济。可见,礼品是相对于商品而言的;礼品交换是相对于商品交换而言的,礼品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后现代派的研究发现,网络经济的本质,是礼品经济!代表作是巴比鲁克所著《高技术礼品经济》。当然,软件业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和目前的博客运动,都是网络经济真正的代表,也就是礼品经济的发扬光大。
就好象专门为我们准备的一样,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真有一门显赫的学科,专门研究原始“礼品经济”。中外著作不计其数。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马赛尔.莫斯和赫赫有名的列维-斯特劳斯。国内研究的权威是红军领导人张闻天和社会学家费孝通。最近的成果是阎云翔研究黑龙江省下岬村“礼物经济”的哈佛博士论文《礼物的流动》(中译本)。
那么多人感兴趣是因为:原始礼品经济遵循的是商品交换原则的反规律——不等价交换原则!原始礼品的交换原则,和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提出的自由软件交换原则的相似度,远大于商品交换原则。
商品交换原则的一个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三截:买卖双方,价值(钱)与使用价值(货)相交换;交换过程是用价值换使用价值,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换结果一定是价值与使用价值换位,即收到钱的不再拥有货,收到货的不再拥有钱。这第三截,对原始礼品和软件都不适用。
而原始礼品的交换规律,正好与软件是一样的。原始礼品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不可让渡的物品。意思是,礼品送出后,原主人永远拥有送出礼品的所有权,而且这个所有权不可转让。无论礼品流转到哪里,原主人都有索回它的权利。(原始礼品的这种特征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所以人类学家一般要到比较原始的地方,才能采到“纯”礼品经济的调查样本)。
一代代人类学家,都视这种不可让渡性为谜。莫斯在毛利人那里,发现秘密在于一种叫“豪”的神秘力量。“豪”总是希望返回它的源地(送礼者),如果受赠者不回礼,“豪”就会发作,甚至导致受礼者死亡。莫斯把这称为“礼物之灵”。
典型现象是“库拉”交换,它的游戏规则是:一个主人把自己某一等级的物品(如项链)转送他人,这个礼品就成为库拉;此人又再次转送另一人,如此循环转送。直到有一天,某人愿以同一等级的物品(如手镯)交换这个项链,于是手镯又沿赠送的原路,返回到项链的原主人那里。手镯和项链各自朝着库拉圈相反的环状方向循环。虽然礼尚往来,但与商品交换不同,库拉圈中,除了原主人,每个受赠者,都无权实际把库拉消费掉;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记清楚礼品传递路径,以便礼物原路返回时不致“迷路”。库拉圈可达方圆几百海里,人们可能从末谋面,但所有交换的参与者都知道他们的名字。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莫斯发现,古代罗马法和日耳曼法中,用于抵押的担保物(相当于一般等价物),“这些东西虽是物,但又是有生命灵性的”,“这些补充性的担保物以假想形式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灵性混为一谈以及其相互的作用和影响”。“交换的东西从最初便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性,它们不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一点查士丁尼法典和我们今天的法律所确定的物的概念不同。首先,物被看做家庭的一员,拉丁语‘家庭’既包括 ‘物’,也包括人。”
那么,原始社会的礼品与现代社会的商品,根本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原始社会的“产权”是有机“产权”,而商品社会的产权是“无机”产权。
有机的,是指是有生命的。原始人之所以认为物有灵性,实际是对事物联系有机性的一种认同。他们不愿把一物从它所依存的世界中的其它部分割裂开,成为孤立的“原子”。质言之,在原始人眼中,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有机体(类似孔德与斯宾塞提出的社会有机体论),这个天人合一的“人体”,有经络存在,这个经络就是“豪”,就是“礼物之灵”。他们相当于认为,每个物品,都是“人体”上的“器官”,如果把经络一割断,物品的“生命”就没有了。所以任何物品当作礼品送出后,器官与经络的联系,都是不能断开的。
而商品经济的前提,是契约的存在,即以原子方式界定清楚物权和个人权利,是一种无机化的产权界定方式。缔结契约相当于割经络,决不允许你中有我,这个东西中包含那个东西,彼此边界不清。只有把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分割开,把单一物品与它的整体、环境从属性上分割来,才能确定一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交换,在量上相等不相等。
到了网络经济,情况又复杂了。因为知识不同于物品,它的使用价值边界天然就不清。不象面包,吃一口少一口。知识“吃”多少“口”,还是那么多,甚至可能越“吃”越多。这种特性,在经济学中叫外部性。知识的特点,具有消费时的非排他性、消费时的非对抗性。这里的外部性,就相当于原始礼品经济中的“豪”和“礼物之灵”,可以越出自身边界进行交换。发展到知识经济高级阶段后,知识权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用巴泽尔的产权分析理论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巴泽尔的产权概念,基本上“还原”到可以解释原始社会了。他认为产权就是对公共领域的占有。这是圣经中早期人类的典型观点。知识由于处在公共领域,圈占它的制度成本必然高于占有私人物品的制度成本。用礼品经济的观点解释,就是知识里边有个“豪”,你如果非占有这个“豪”,把这个“库拉”给“干掉”了,当成了“其图姆”,那么你这个“库拉圈”就循环不下去了,意思是知识生产就不可持续了。而知识经济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平衡条件必须是:知识消费与知识生产互为因果。举例来说,别人听你讲授观点是在消费知识,别人听完后对你的观点发表评论又是在生产知识,这就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平衡。
知识如何“等价”交换呢?如果知识成为社会财富的中心,等价交换原则又难以适用,天下岂不大乱?受原始礼品经济启发,人们发现了后现代礼品经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