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我回老家过年。一家人闲谈中,母亲告诉我:“你的同学袁华是镇上的人大代表,又是市级人大代表,家中不仅盖了全村盖了帽的别墅,还专门辟了一间文化书房。”我听后不禁为之一喜。
袁华生于建国初期,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去挖野菜来充饥度日。入学后,我们是同班同座同学。因我父亲是
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我上高中的学费是国家减免的。袁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只上了初中,便走进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
袁华在村里发家致富还得从他的手提包说起。
上世纪70年代初,刚刚初中毕业的袁华,就用平时到九圩港里捞虾摸鱼积攒的3.2元钱,买来一只帆布手提包。他当上了生产队的一名记工员,那手提包就变成了社员们的公分包,袁华总是人不离包,包不离手。早上拎出去,到田头记账,晚上拎回来,看账算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袁华领头承包了3亩多高岸湖桑地。他将补丁叠补丁的帆布手提包搁起来,买回了一只人造革双带手提包,用来上街下岸,装些种子、农药什么的。袁华有文化,善研究,懂技术,湖桑长得比别人好,蚕茧的质量比别人高,卖的价钱比别人多,不到三四年,就成了万元户,还请我为他写了份总结,到市里专业户大会上介绍经验。
后来,袁华从田间走出,不搞养蚕,去学做贩运生意,起初的几回,连本钱都落进去了。经过一段时间,他慢慢地探索和总结,变成了行家里手。他从南通百货大楼买了一只流行的猪皮手提包,一年四季,自行车一推,手提包朝龙头上一挂,两只塑料筐篮挂在后车架上。春天贩海鱼,夏天贩河鱼,秋冬贩螃蟹,每晚归来,他的手提包里总是饱鼓鼓的。
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袁华的那只黑色猪皮手提包摇身一变,成了最新款式的真牛皮手提包。他在家里办了一个五金加工厂,不下六七年,几万元起家,变成了6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企业主。
跨入新世纪,袁华精神更振奋,组建了一家六百人以上的大型钢结构公司,年产值亿元以上。开着奥迪,拎着老板包真神气。
最近的一个星期日回家,袁华邀我到他家作客。他打开手提包,递给我一张名片,我见包里除手机外,还装着书啊本的。问他装这些干什么,他脱口答道: “都是些科技书籍呗!”袁华告诉我,他正在读大学本科,“小时候没钱没读成书,现在要把这一课补回来。”
老同学新房二楼客厅布置的家庭影院还真够派头,但在图书架旁的红木柜子里,却陈列了五六只旧提包。袁华风趣地对我说:“老同学,你看这些包旧虽旧,但它是我发家致富的创业史,个人前进的成长史,也印证农村改革30年的变迁史啊。”